/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市2014年启动“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创建工作,目前获得认可的有36所中小学。这些学校的名特优教师共开设继续教育课程165门,参加选修近2.3万人次。中期检查评估表明,基地学校利用名特优教师及其学科团队的优势,在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师继续教育“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课程断层,实现了教师继续教育重心下移和继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又一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借鉴于美国教师发展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中小学校运行机制,目的在于为职前教师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和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建设,是通过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共同体。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培养中小学教师,使他们获得有效的持续发展。在教、学、研合一的工作方式中,通过合作对话、实践生成、反思建构,促进教师更快速、更有效的专业成长。我市“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是改造了它的促进教师发展功能而来的。
选择中小学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意义在于:一是发挥学校某些学科带头人和团队优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更接地气,同一学科教师能够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二是将继续教育课程放在授课者所在的中小学,便于教师就近学习、交流和研讨,其实际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也蕴含其中;三是一线教师授课,更能真切了解同行的实际需求,使得培训形式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观摩、交流探讨、团队授课等;四是教学相长,基地学校促进了一批培训者的成长,也成长了自己。
基地学校实行自愿申报、校长答辩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评审方法。评审程序包括校长或者学校继续教育负责人陈述、专家提问、考察访谈、查阅资料、专家反馈、结果公示六个环节。
对获得资格的基地学校,试行三年一周期,并建立了五方面的管理机制。一是日常管理机制采用按区域、大基地管理小基地、“管理员+负责人”的管理模式。大基地管理员负责该区域基地学校的挂课和培训费用的收支,并负责组织选课、收缴费用、考核并发布成绩等工作。小基地负责人负责基地学校培训项目的组织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二是计划总结与研讨交流机制。每所基地学校每年年初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年末提交工作总结;市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培训项目或者课程建设研讨会,使得每年工作有计划可依据,有总结可提高。三是课程评审机制。每年组织两次基地学校继续教育课程评审,获得通过的课程纳入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并下发挂课、开班操作流程指引,再依托市级两大选课平台挂课,确保每所基地学校熟悉流程,顺利开班。四是中期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基地自评、汇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指导,形成反馈意见;将需要改进的基地学校列为走访对象,了解基地学校的困难,共同商议解决的路径和方法,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经督促改进仍不见成效的,列为“尚需改进”予以公示。五是退出机制。三年届满由学校提交自评报告和复评申请,管理部门根据自评报告和复评申请组织专家进行复评,根据复评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授予“深圳市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的称号。对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实行“摘牌”并通报,停止下一轮申报资格。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环节,对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全员教师继续教育意义重大。为此,管理部门制订了《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以下简称《开发指南》),明确了课程建设的“三把握”(对象立场、成果基础、团队优化),“三原则”(小切口、大展开、完体系),“四特点”(实用性、前沿性、系统性和研讨性)。
基地学校的任务主要有:
课程建设的前期准备。一是研究教师成长规律。教师培训必须基于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培养机制。如龙岗区建立了“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五级梯队培养机制。二是调研教师需求。全面了解同行教师的培训需求,包括知识需求、能力发展需求、当前最关心的提升需求等,针对不同教龄的教师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选取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策略措施,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如市高级中学面向初级教师实施“起跑计划”,面向中级教师实施“先锋计划”,面向高级教师实施“领航计划”。三是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设立青年教师成长基金,多举措促进青年教师培养,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开发真正适切的继续教育课程。首先,落实开发指南要求。为了有效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等3个文件,根据我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问题和需求,管理部门制定了《开发指南》,其中通识类课程以六大核心素养为主题,学科教学类课程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结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和实践需求,设计选定“核心能力项”,按教师能力分层设定相应水平的专题,开发更具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其次,建设课程开发队伍。成立课程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制定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方案,组建以学科带头人或名特优教师为首的课程开发团队,物色同时具备“教育理论+实践经验+课例示范”能力的相关人员,共同负责课程的开发。人员不足的学科,向高校、教科研机构或者其他同类学校外借。再次,不断优化内容与形式。做到课程开发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与校本课题研究相结合、与学科教研活动相结合,并采取工作坊、自主学习和网上互动交流等形式,提升培训质量。
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检查教案、作业、实验报告,看是否符合要求;通过查师生教学考勤情况,看是否有违规违纪现象。做到有管理,有监督,有检查,使各项培训教学工作规范化。完善管理工具和流程,包括各种项目实施管理流程及相关管理工具、项目自评管理标准及相关工具、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学员学习指南与考核标准、辅导教师工作指南与考核标准等材料,以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培训成效。
质量监控和主讲教师评价。建立培训质量监控和主讲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过程跟踪,强化培训活动过程中的档案记录、作业展示等。另外通过纸质和网络问卷,进行教学评价反馈,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完善学员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听课学员的自我参与和展示,实施课堂表现评价,探索自主设计、开放式、实践性三种作业方式的成绩评价模式,逐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经费支持。根据相关文件,对36所获得基地学校称号的中小学校,给予每所30万元的资助经费。为了加强经费的规范使用,管理部门制定《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资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引导基地学校将经费用到点子上,用得合理,用得真正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