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深圳市教科院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工作方针,开展义务和学前教育教研,经过十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探索基于“双基”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基本标准的执行和基本规范的落实,这也是教研员到学校调研工作的参照规范与标准。为此,我们实施了“三建立”,即建立“基于质量提高的调研目标”,建立“基于标准的调研内容”,建立“基于规范的调研流程”。实践证明,基于“双基”的调研为教研员高效完成调研工作提供了思维和操作路径,为学校反思和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平等对话基础。
基于“双基”的调研其核心是研制可视化的“调研工具”。我们力求使“调研工具”科学客观、前后一致、注重实证,力求搜集证据,运用互证的方法寻找真相,通过构建证据链、控制变量、分析相关性来探究实证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对某些课程与教学现象的成因作出更为可靠的、符合逻辑的判断。
开展跨学科的融合和重构研究。深圳开展了为期十年的初中综合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初中《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及《道德与法治》(含历史、道德与法治、自然地理)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有效地开展跨学科的融合和重构,出现了音乐与数学、美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课程,形成了一系列跨学段、跨学科,具有深圳特色的“校本课程”。
开展教学标准研究。市教科院组织一线物理、化学和生物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学科课时教学标准,为适度教学提供标尺。其中,初中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教学标准研究一项在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多项成为省、市级课题,有力推动了全市初中毕业生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的开展,推进了义务教育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发展。
建立网上教研互动平台。以公众微信平台及网络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一个24小时不落幕的教研互动网络体系,使市、区教研员,市兼职教研员,市区名师工作室,校学科教研组有效联动,教研活动的质量与参与人数明显得到提高,青年教师的“认师结对”从原来单一的校内结对变为现在的跨校结对,教师教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各项赛事中取得喜人成绩。刚刚结束的广东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我市初中组获得6个学科的全省第一,而且还获得初中组唯一的省“五一劳动奖章”。
经过10年的教研改革,深圳市小学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构建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最突出的表现是两大转变,即从以分数为重、以升学为重的“应试教育”向以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内涵品质的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灌输、存储为主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
聚焦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把教学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上来,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同共进方面取得新突破,将教学方式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与时俱进,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我市小学信息化硬件设施比较先进,公办小学全部建成了校园网,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达到4.7:1,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办公管理网络化。近几年,我市大力建设各类资源库和数据库,全市已建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育搜索引擎、教育数字图书馆、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远程教育平台、教育云服务等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2011年我市获国家专利局“校园发明平台创新奖”。2012年9月,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在我市举行。我市展示的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卓越课堂的技术平台,获得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各小学普遍建立了校本研修制度,以“特色讲座”“名师大讲堂”“名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力量,攻克重点、难点、热点和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针对成长教师开发了“五段互动式”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新秀授课、现场点评、同行辩课、研修反思五个阶段,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一是严格控制中小学周课时总量、家庭作业课时量,构建不同学科之间作业总量的协调机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小学生的合理睡眠和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二是完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落实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减少考试次数上来。三是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四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和公告制度。五是实施了深圳市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工程,重点加强教辅管理以及三年级以下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贯彻落实。
实施教研、科研、学校“三结合”工程。市教科院、区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联合成立了教科研联合研究小组,建立由教研科研机构和学校“三结合”的教科研联合研究专家团队,面向全市中小学遴选出了福南小学、育才四小、华侨城小学、后海小学、龙城小学等12所课程改革典型学校,作为教科研联合研究小组对口挂点学校,每两年为一个工作周期,指导挂点学校培育、总结、提升和推广课程改革原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2010年以来,深圳市的学前教研基于国内外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着眼于自己的实际,不搞幼儿园评课,不搞大规模的观摩与比赛,而是从发现幼儿园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不断解决教学问题中开展教研。2012年,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深圳秉承“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和材料互动中进行”理念,把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学前教研的重要内容。从幼儿园室内环境,到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再到今天全市的“室内外环境一体化”,深圳正在一步步推进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正是由于持续多年对环境创设的研究和探索,深圳的幼儿园学习环境逐步提升,幼儿的自发游戏有了基本的保证,幼儿的学习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今天,深圳一些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一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开展很有特点,这些都是深圳学前教研所带来的效果。
深圳学前教研这些年来的历程,也是深圳学前教研队伍从无到有的历程。2010年,全市只有市和龙岗区有幼教教研员。在明确学前教育发展方向、思路以后,深圳也逐步扭转多年以来不重视学前教育教研的局面,市、区两级教育部门,逐步开始配备幼教教研人员,目前市教科院有两名幼教教研员,十个区中有九个区已配备了幼教教研员,有的区还配备了两名。2015年,市教科院聘请了五名兼职幼教教研员,配合开展全市的幼教教研工作。今天,深圳的幼儿园课程教学在全国学前教育中能有一定影响,与这支队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