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徐留军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主张挖掘人固有的潜力,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教学观念,能够对“学困生”群体带来正面激励,并促进“学困生”的脱困转化。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更多关爱和耐心,为“学困生”创设适宜学习情境、发掘“学困生”个体优势、强化学习实践体验、升级课堂教学评价,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促进,为“学困生”尽快脱困提供丰富动力支持,让积极心理学成为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助推力。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人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多种主客观原因出现了学习困难,沦为人们眼中的“学困生”。作为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势必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感、排斥感,“学困生”群体也会更加庞大。因此,教师要注意创优教学情境,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机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实物展示、生动讲解、启动多媒体、列举生活案例、实验操作等,都能够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容量和升》一课,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容量”概念,了解“1升”的大小。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烧杯、高脚杯、水杯、塑料桶等几样容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让学生认识这些容器,观察其大小。教师有意识提问“学困生”:这些容器有大有小,你能够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其列排顺序吗?“学困生”回答:塑料桶最大、烧杯第二、水杯第三、高脚杯第四。有学生质疑:高脚杯要比水杯大。“学困生”积极回应:我们家就有这样的高脚杯和水杯,我爸爸喝酒用高脚杯不醉,用水杯就醉了,所以我知道水杯更大。高脚杯看上去很高,往往给人带来一些错觉。教师用灌水形式验证容器大小,结果“学困生”判断是正确的。教师给“学困生”以积极评价:你对生活有细致观察,感觉特别灵敏,所以才有这样正确的判断。听教师这样评价,其他“学困生”也得到一定鼓舞。
教师有意识安排“学困生”来回答这样简单的数学问题,目的是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学困生”脱困转化策略,其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困生”的表现也令人满意。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成功调动“学困生”学习诉求,为他们进一步脱困提供了更多支持。“学困生”大多对数学持排斥态度,虽然致因是多方面的,也给脱困制造了些困难,教师从学生心理展开引导启迪,促使“学困生”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不仅迎合了积极心理学精神要求,也对“学困生”固化认知形成重要冲击。
范德比尔特曾说过:“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提振学习信心,对小学数学“学困生”来说是成功脱困的重要思想条件。因为遭遇太多学习打击,“学困生”学习信心大多不是很高,自然形成了恶性循环,“学困生”群体也不断扩大。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找出“学困生”致困的原因,特别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发掘“学困生”个体学习优势,并给予积极鼓励,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学习信心,这对“学困生”有效脱困有重要正面影响。
《美丽的“杯琴”》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制作“杯琴”,并能够演奏出简单的乐曲。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学生被教师的精彩表现所震撼。教师将这些水杯里的水都倒掉,让“学困生”上台来敲击水杯,体会其声音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给水杯注入不同量的水,再让其他“学困生”来敲击水杯,看声音有什么变化,并让“学困生”说说操作体会。“学困生”听得很细致,讲得也比较到位:这些水杯有的厚有的薄,不装水时声音是不一样的,装入不同量的水后,其声音更是有差别,就是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水不一样多,其声音也有差别。教师对“学困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你能够找出这么多规律,看来是认真分辨了,说明你对声音是很敏感的,回去自己制作一个杯琴吧,说不定下节课能够听到你精彩的演奏。“学困生”表现很突出,教师评价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顿时被点燃。
教师让“学困生”参与师生互动,目的是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学困生”解决纯数字数学题目肯定不行,但对这类操作却不存在“学困”问题,说不定比一般学生更为灵敏。这就是“学困生”的个性优势,需要教师深度挖掘,以提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强化数学学习体验需要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信息刺激,形成数学感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深刻和丰满。数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也有诸多联系,将学生生活认知与数学学习相连接,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数理认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自觉性,符合积极心理学精神要求,其脱困效率会更为显著。
如《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组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找身边的三角形。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出不少三角形。教师让“学困生”列举三角形,让学优生判断三角形类别。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困生”给出三角形:三角板是三角形。学优生:三角板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学困生”:卫生流动红旗是三角形。学优生:这是锐角三角形。“学困生”:民房房梁是三角形。学优生:这是钝角三角形。……教师继续发动:找出一张白纸,每一个人画出六种三角形,每一种三角形画两个。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并对“学困生”给予特别关照,指正“学困生”的操作问题。课堂展示开始,教师专门挑选“学困生”画作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对这些三角形画法进行点评。因为操作难度不大,“学困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的评价也都很高。教师最后给出总结性点评,特别表扬了“学困生”的优秀表现。
教师让“学困生”列举身边三角形,让学优生进行类型判断,这是刻意的分工。很显然,列举难度较小,判断难度较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分层学习,“学困生”的表现更为突出,也为教师重点表扬提供了依据。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专门给“学困生”以个别辅导,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也及时矫正了学习方向。教师最后的总结点评具有很明显的倾向性,为“学困生”脱困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困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常常会遭遇冷眼,特别是来自教师的批评,对学生会造成“致命伤害”。得不到公正待遇,“学困生”心理呈现脆弱性。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心态,多做一些换位思考,积极调整课堂教学评价角度,给“学困生”更多关爱性评价,这样才能让“学困生”感受到温暖,其积极心理才会逐渐恢复。在具体实施课堂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创新方法,不仅要调整评价语言,还要更新评价方式,增加更多个性评价,势必能够激发更多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展开多重互动,科学设计评价方式,优化评价语言,都可以产生重要脱困效果。如:教学《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先列出算式课例12×3+15×4,然后找学优生讲一讲几种算法。学生很快就给出多种操作思路。方法一:12×3+15×4=36+15×4=36+60=96。方法二:12×3+15×4=36+60=96。教师让“学困生”点评。“我感觉第一种算法不如第二种更简便”“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加减乘除,需要先算乘除,我认为两个算法都正确。”教师对“学困生”表现给予肯定。为巩固“学困生”学习认知,教师继续设计算式16÷8+15÷5,并让“学困生”来操作解法。因为前面有较为充实的铺垫,“学困生”很快也给出两种算法。方法一:16÷8+15÷5=2+15÷5=2+3=5。方法二:16÷8+15÷5=2+3=5。教师点评:思维清晰,能够理顺等量关系,操作很正确,学习效果显著,老师为你点赞!“学困生”受到这样的礼遇,自然是非常兴奋,听课更为专注。为进一步提升“学困生”参与热情,教师专门请“学困生”列出一些混合算式,作为班级课堂训练内容。学生听说要为其他同学出题,都特别重视,展开细致研究。课堂学习气氛被推向高潮。
教师列出算式让学优生演示操作,目的是给“学困生”带来启迪,让“学困生”评价学优生表现,这是教师有创意的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当学优生展示完成,教师让“学困生”参与同样的操作,“学困生”有样可学,自然顺利完成学习操作。因为操作圆满,得到教师的重点表扬,也为“学困生”带来一定鼓励。特别是让“学困生”为班级设计训练题目,这对“学困生”来说难得的机会,他们自然会更为重视。这对帮助“学困生”脱困有积极促进作用和正面影响,给“学困生”以更多信心支持,这是积极心理学运用的结果,为“学困生”脱困提供更多机会。
小学数学“学困生”脱困转化历来是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比较单纯,沦为“学困生”的原因众多,如果只靠强化手段展开脱困,其操作效果很差,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入积极心理学助力“学困生”转变,能够极大提升转化效率。积极心理学倡导正面教育和引导,要用耐心、热心感化学生,要用鼓励、表扬激励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脱困。
[1]刘小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文理导航,2017(04).
[2]蔡秀池.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浅析[J].才智,2014(12).
[3]吕秀华.多播一份关爱,多洒一缕阳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4]刘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亚泰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