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潘玉琪
近些年,计算机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兴趣的培养,文化的熏陶。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课程中去,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介获取信息,也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也满足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需求。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阅读教学的角度,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简单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确实,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鼓舞者和发动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重要前提。教学中,教师如能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热烈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动态影像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心理学表明: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态的事物更能吸引人的注意。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比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模式更具形象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教学《金蝉脱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蝉脱壳时的动作以及脱壳后身体发生的变化,笔者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了蝉脱壳的视频。在教学时,笔者按照“背—头—脚—尾”的蝉脱壳的过程一段段地播放视频,一边播放视频,一边抓住文本中的动词,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诵读,学生都很投入。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既调动了课堂的氛围,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这一心理学原理也可以运用在文本分析方面,学生或教师说到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标红,实现同步,从而使文字产生动感。
2.新鲜事物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心理学表明:刺激物的新异性也是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确实,新奇的东西肯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旺盛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手段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点,来优化课堂教学。
笔者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笔者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那些彩塑的图片,一边让学生对照课文逐句朗读,同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演,这一举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表现力也很强,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堂课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普遍都很高,即使是那些没有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也一直放在投影和教师的身上。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加以整合,能够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信息,丰富和拓展书本知识,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
1.丰富和拓展书本知识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而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弥补学生学习资料的不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经常会进行拓展,或补充作者的相关信息,或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笔者向学生补充了陶校长的生平,让学生从陶校长的事迹中去理解“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铺设了一个台阶。
2.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信息范围比较广,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人文知识方面认识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在解决课文重点和难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的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给他们展示了黄山那些姿态独特的松树。看着那些松树的图片,他们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容易理解“姿态独特,枝干盘曲”的送客松为什么被称作“天然盆景”。这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教学效果也比较好。笔者认为,当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那么生动,无法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时候,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可以弥补这个不足,甚至,比起教师的语言,多媒体可以收到更加卓越的效果。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1.激发学生的情感
多媒体以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荡起情感的涟漪,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笔者感觉到学生无法仅凭课文语言真切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与无私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情感,笔者找了邓小平爷爷当年讲话的影像材料和一部分事迹材料,看过以后再进行朗读,笔者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情感表达更加到位了。
2.带给学生美的体验
多媒体如运用得当,能充分发挥课件“美的感召力”作用。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性的课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出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图,展现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画境,将带给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们可以纯粹地展示图片,但使用更多的是将图像设置为背景或配图。这样能使幻灯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相互衬托,这种形式在诗歌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特别常见。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笔者为每一句诗都找了一张意境内容都比较吻合的图片作为配图,并将古诗逐句陈列在大屏幕上,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笔者认为,如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宋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信息技术是为语文课程教学服务的,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电脑能把无声的文字再现为有声有色、具体逼真的情景或画面,但是这种“再现”与阅读主体通过联想、想象后所获得的形象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我们要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点,才能够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1]雷小丽.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J].信息教研周刊,2013(12).
[2]蒲学宁.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3(19).
[3]李义.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6).
[4]龙资中.浅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的创新写作[J].信息教研周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