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四警惕”

2018-12-01 04:42江苏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柳先芬冯霞苹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行云流水文章语文

江苏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 柳先芬 冯霞苹

综观现在的课堂教学,为了追求“有效”和“高效”,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拓展学习内容,追求“行云流水”和“立竿见影”,设计问题成堆……但任何一种手段都要把握一个尺度,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就是教有成效、学有所获。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所有增负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我认为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警惕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四种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警惕“多多益善”的课堂

现代教学强调学情开发和重整课程资源,但也不可无度开发,不可喧宾夺主,必须紧扣教材文本,进行有机、恰当的补充、穿插,或者适度的拓展、延伸,力求恰到好处。

1.语文主题阅读,不能临时起意。

前段时间听了几堂课,有些课堂的容量大得惊人,过多的“触类旁通”“相似联结”让学生无所适从,更难以掌握真正的要点。有位语文老师在执教《如梦令》展示课时,拓展了多首同样词牌名的诗词,补充了李清照及其所处朝代的背景,还将这位婉约派词人的晚年作品《声声慢》与这首作者少女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意图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词风。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能理解,但是,一堂语文课信息量如此之大,学生能接受得了吗?要知道,诗词的补充和拓展更需要训练有素,长期积累。太多知识充斥课堂,只会使学生一知半解。因此,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味求多。

2.语文主题阅读,不是捡进篮子就是菜

我们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有很多是比较传统的,没有经过辨析。例如,小学教材上写父爱母爱的文章特别多,教师要根据文章内涵或写作特色相机拓展学生们的阅读面,让学生们不仅吃“精粮”,也能尝试搭配点“粗粮”,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鉴别力。

3.语文主题阅读,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语文学习,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泛读,也不可能所有文章都要精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在指导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们在泛读时才能得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可以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比较推选,让学生也有课程建构的意识。好的文章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去体悟情感的美,去理解文字的美,去想象画面的美。有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邀请家长进课堂,课堂上文章读了一遍,了解了大致内容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与家长拥抱,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们为母亲洗脚……一堂课热热闹闹,家长学生参与的热情倒也很高。试问,这样的牵强综合还是语文课吗?情感蕴含如此深厚的文字,描写如此细腻的文笔,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深感悟,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吗?笔者认为好的文章不需要教师设计太多的坎,应该让学生轻轻地读、静静地悟。

二、警惕“行云流水”的课堂

1.十全十美的课堂往往是“伪课堂”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课堂必然会有错误、有疑惑,学生求知的过程,甚至“攀岩”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像登山一样需要慢慢积累、实践、成长,必然是磕磕绊绊的。“从善如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行云流水”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己才情的展示。过顺的课堂往往有诸多原因:学生预习充分了;回答问题的都是优秀学生;有难度的问题,教师给予了提示和铺垫,甚至很多教师将答案通过投影圆满解答了……这样的课堂显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得不到发展的课,不是真实的课,一定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这样的课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完美的课堂使语文课的味道不浓了,文章内涵不深了,教与学的质就浅了。

2.“行云流水”的课堂往往是少数人展示的舞台

最近听了一节语文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两三位学生的回答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虽然回答精彩,但也引人深思。一堂课,空间时间有限,强势学生表现多了,弱势学生必然锻炼少了,边缘化了,久而久之,便更沉默了。教育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更应该是课堂上每个学生得以发展的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课堂,可能是行云流水的课堂吗?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向强势学生说“不”。“台湾卓越风云奖”得主苏兰老师的课堂上,前20分钟好学生发言似行云流水,中间20分钟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二十分钟鼓励没发过言的学生发言。本该漫长的60分钟,学生们却如沐春风,甘之如饴,课堂结束,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冲上前拥抱苏老师,笔者也深深地被她的教学艺术折服,被她尊重学生的人格魅力折服……无疑,这种不太顺畅,但每个学生都在成长的课必定是好课!

三、警惕“立竿见影”的课堂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一讲就懂,一懂就忘,这就是“‘立竿见影’的课堂”。作为教师,谁都期待教学见效快,但“立竿见影”的课堂却未必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痕,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治标不治本。“立竿见影”的课堂较少有学生能耐心倾听、认真思考,往往走了获取知识的捷径,而“捷径”又常常意味着强塞硬予的“告诉”,无法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立竿见影”的课堂意味着必要体验的缺乏或空白,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平面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在脑海里走了个过场;“立竿见影”的课堂还意味着能力尚未来得及被激活、唤醒。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教师不应该将问题答案以“机显”的形式出现,以“机显”代替“人思”的教学如蜻蜓点水,是一种“浅度学习”。笑声朗朗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小手如林的课也不一定是好课。课堂上,我们必须设置一些悬念,通过启发诱导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才会学得情趣盎然,才会主动去发现,才会想方设法去验证。

总之,我们的课堂可以没有精妙的设计,可以没有情境的渲染,但不可或缺的是学生们沉下心来的阅读和思考,而缺失“倾听”和“思考”的课堂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四、警惕“问题成堆”的课堂

当前的课堂教学又出现一种倾向,由“满堂灌”到“满堂问”。这里的“问题成堆”指的就是,有不少课教师提问过多、过频,问题过细、过碎。最近听过一节《螳螂捕蝉》,在学习少年讲的这一寓言故事的时候,执教老师问了如下问题:螳螂怎样捕蝉的?它没想到什么?蝉是怎样喝露水的?它没想到什么?黄雀只想着眼前的美餐,它没想到什么?少年身后还隐藏着什么祸患?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你联想到什么?……短短一段文字,教师的问题成堆,学生疲于奔命,无法有效串起知识链。整堂课的设计中,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转,学生被一连串问题限制,很难有自我发问、思考、探究和拓展的机会,这种连珠炮似的追问,使学生也只在浅层思维,没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没有品读语言文字的乐趣,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乏味。其实这段文字只要引领学生透过这几个小动物的动作与神情去想象它们志在必得的内心世界,再想象现场画面反复品读,感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现在的课堂教学,切忌问题成堆,要适当留白。但许多教师不敢这样尝试,尤其在执教展示课时,怕课堂出现“冷场”。北京第二实小李烈校长对此现象说,我们要大胆地退,适时地进。只有教师做出退让,课堂才能有学生的容身之地。冯卫东老师说过:讲得多不是本事,讲得少才是本事。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较大空间,才能促使他们拥有更多发展语言、思维与智力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切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只要不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智慧的生成,就应该学会“割舍”。课堂因简约而精彩,“大道至简”“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才是真的悟到了“高效课堂”的“大道”。

[1]冯卫东.高效课堂“三、六、九”:“不等式”与实践建议[J].福建教育:中学版,2011(11).

[2]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黄亚成.让“有效教学”成为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3).♪

猜你喜欢
行云流水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唯 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巧妙过渡 行云流水
少年
联墨双馨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