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琰
(浙江省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文兴校区,浙江 玉环 317605)
广泛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教学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学科知识内容,这是学生精神与德行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其次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这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然后是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氛围,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发展创新精神;最后就是教师的治学态度和处事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示范和榜样.[1]因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做出教学行为上的转变.同时,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提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首先应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学科基本知识,接着领悟学科思想方法,提升知识建构的能力,最后形成学科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学到思想、情感、品格、担当等,鼓励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在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符合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据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常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底下分神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课堂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表面形象上,抽象思维有待开发,被动式的接受教学,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动脑筋,从而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与发现、动手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去发现规律与本质的能力,从而深化抽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他们此时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学习和模仿,教师应在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传达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式课堂提倡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这同时也符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年级“认识面积”教学引入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片大小差别明显的树叶)
师:老师想请两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游戏,黑板上有两片树叶,你们来给树叶涂上颜色,谁涂得快就可以得到小礼品.有没有谁想试一试?
生(踊跃举手参加)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A同学和B同学的比赛情况,大家给他们加加油.
(比赛结束)
师:恭喜A同学赢得了比赛.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两片树叶大小不一样.
师:很好,看来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啊!今天我们来学学图形的面积.
这种在游戏中设疑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和原因,而是让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认识方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刚开始接触方程时会觉得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复杂,可能会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和方程相关的名人故事,比如,“牛顿与方程”,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方程的魅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还处于形象、感性的阶段,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抽象、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拓宽思维.
四年级“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放学后小白和小黑同时从学校出发,小白向西走,每分走60米;小黑向东走,每分走55米.经过3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师:请同学们自己画图把信息整理一下.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生:60×3(小白走的距离)+55×3(小黑走的距离),速度×时间=距离.
师:很好!刚才我们都是研究直线走,环形跑道上也是一样吗?大家看看下面这一题,体育课上,小白和小黑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明每秒跑6米,小芳每秒跑4米,经过4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师:假如他们俩跑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相遇,你还会求跑道的全长吗?
师:小白和小黑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白每秒跑6米,小黑每秒跑4米,经过30秒,两人一共还有100米没有跑.问:跑道长多少米?学生们在作业纸上画线段图,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应设计变式问题,尽可能做到一题多变或者一题多解,推动学生开拓思维,积极思考,避免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2]变式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不断在数学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发展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教师可先设置一个问题,即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容易发现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化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在这种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认识也更加深刻.
合作探究是一种时代精神,它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素质.合作可以体现学习的交往性,学生之间在互动中共同解决学习问题,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既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则体现的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开放性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3]
学习“表内乘法”时,教师可以准备多个皮尺,让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合作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或是学生自己的高度、肩宽、腰围等,并安排其中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数据,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比如,教室的长度相当于几名学生的身高,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掌握乘法的运用.这种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学生们在交流中不断完善答案,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动他们的思维创新,培养集体意识,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他们自我完善,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