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4 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 年全面推进,到2020 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同年,上海、浙江成为全国率先进行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迄今,实际已完成二轮的完整试验。今年,将有更多省份加入到新高考改革试验中来,广东即在此列。沪、浙先行先试的样本研究价值自然也就为全国同行所高度关注。因此,2018年6月24日,当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研修班一行赴上海开展为期6天的省外研修时,关注沪版新高考改革便成为我们走进上海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本次研修,既有参与上海新高考改革的整体设计与解读的专家报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纪明泽副主任《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践及思考》,亦有来自一线的高中校长的践行性解读——上海嘉定二中校长周凤林《基于上海高考新政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高招改革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宜川中学高洁校长《高考改革与课程教学变革》、第60中学单颖副校长《行走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路上》等,让我們对沪版高考改革从理论到践行层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
一、上海新高考改革试点的“3个支撑点”
沪版新高考改革试点是切实贯彻国务院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而扎实展开的,亦即拥有高考改革的“3个支撑点”。
1. 分类考试
沪版新高考已由原来的一考而定变为多考合成。
一是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二考。即全年组织两次高考:春考(每年1月),秋考(每年6月)。学生可任选其一参加高考。
二是高考科目简化为三科:语文,数学,英语。其中英语是一年两考取高分。每科150分,共450分。
三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设合格考与等级考,折算计入高考成绩。等级考是基于合格考的6选3。也就是学生在顺利通过合格考的前提下,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门学科中选择3门(20种组合)参加等级性考试,分等评价折算计入高考成绩,每科满分70分,等差3分,起始分为40分(这实际就是合格性考试的计入分),合计210分。时间安排上,学业水平考试贯穿整个高中学程,合格考始于高一年级,等级考始于高二。学生可以选择于高二、高三两年内自主选择分科分次完成相关等级考。
所以沪版新高考总分是高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一年两考取高分)三科分数与学业水平考的合格考与等级考(6选3)的分数合计而成,总分为660分。
2. 综合评价
沪版综合评价包括研究型课程、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生成长记录册等。
据纪明泽副主任介绍,上海已经建构起相对完善的学生纵向成长实时记录动态网络系统。在沪学生自小学入学起即拥有类似于身份证的固定不变的电子学生证,每个学生拥有唯一电子识别ID号。其整个的中小学阶段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操行表现均记录于此,一经录入不可变更。学生进出所有的社会实践场馆,均为刷卡免费进入,也同步自动录入其个人数据库。同时,也自动完成学生个体成长记录册的完全电子化,实时载入,且不可更改。这样就自然形成了贯穿于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完整的也非常真实的相对更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很显然,其注重过程性的自动记录与管理远胜于我们一般的阶段性、结论性的记录,有效提升了成长记录手册的信誉度。
上海为此不仅建有完善的网络化信息自动录入系统,更为所有乐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馆基地安装电子刷卡系统,而其接待学生的数量、质量更与年度获得的财政经费支持直接挂钩。这种基于政府层面的统筹管理、巨额投入令人印象极深,也成为此项评价能够落地生根的根本保证。
3. 多元录取
上海的高考录取准则可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所谓“两依据”,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即语数英三科,总分450分);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6科选3,每科包括合格考40分+等级考30分,后者分5等11级再转化为分数计入,合计每科70分,总210分)。而“一参考”,指的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据介绍,综合素质评价是相关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面试时还要就记录入库的相关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参与现场答辩,接受专家组的综合考核。其重要性自然不容小觑。
二、上海新高考改革撬动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变革的“3个着力点”
应该说,上海的新高考改革,所改变的绝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变更与重组,它实际上是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育人要旨的一次综合性变革,其意义已远远超越考试样式的变革本身。
以考促教,用高考的改革来撬动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变革,带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走出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泥淖,回到育人的“正途”上来,让“立德树人”的要旨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才是这一轮高考改革给人的期待。
无庸讳言,“以考定教”在今天国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海的新高考改革也必然倒逼中学教育教学的适时变革。
本次研修参访的多所中学,校长们在为我们做关于上海新高考改革的专题报告时,无一例外,都是从学校教学转型这一特定角度切入,介绍他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落实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如何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他们不只是要吃透新高考改革的精神,高度关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任务;更关注学校如何具体有效地将高考新政落地——课程格局变革、师资配置调整、课表复杂重构、教学模式变更等等。
1. 走出去。重视学生的经历性教育、实践性习得。除了贯穿其整个中小学学习历程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人人都有的课题性学习。从课题的确立,到课题的论证,再到研究的规划、实施,展开相应调查,获取、整理信息,归结得出结论,提交课题报告,乃至验收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获得锻炼与成长。而自招答辩,则成为验证此项学习真伪、水平高低的有力保证。访学中多位来自一线的校长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的老师现在都是全员参与,超八成老师带课题,过半老师所带学生课题能出成果,能获得各级奖项。
2. 早规划。沪版高考改革直接催生的,便是高一入学起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博导周彬在《指向学生个性成长的高中教育转型》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高考新政将高中教育定位在人才培养上,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认识并肯定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教育机会,从而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始于应对高考变革的科目选择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与需要。
由于最晚于高二便要确定的6选3,将直接决定学生高考后填报志愿、选择报考院校及专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对学生选择的“3”有最多不超过3科的科目限定,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航海专业限定只有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才能报考)。也就是学生在高一便要能确定未来的个人发展取向。这就必然倒逼学校要在高一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学生必须要认真考量自己的未来发展取向,要自觉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除了相应课程的学习,也必然会在社会实践中有意关注与自觉体验,也必然会自觉权衡多学科学习中的优劣所在,反思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一过程本身就会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我们研修期间的参访涵盖多所上海高中无一例外,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除了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这门课程之外,还在学校创设各种各样以选择为特征的学习机会,比如请当地行业领袖到校演讲,比如要求学生利用假期体验不同职业的生活,比如在学生社团中加入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活动等。
3. 多自省。沪版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多达20种的选科组合使得走班制成为必然。无论是软硬件条件俱佳的“全走班制”,还是语、数、英定班+选科重组的“中走班制”,还是依据学校自身条件而提供给学生有限组合菜单式选择的“微型走班制”,学生在长达两年甚至两年半的高中学习中都必然要打破一室一班一群人的固有模式,而呈现为不同学科不同人群重组的常规样式。这给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实际上也对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課间变换课室的时间效率管控,相关作业及时缴交、更加主动地与科任老师沟通的自我管控等等。从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到班主任层面的班级管理,再到相关科任老师的学科教学管理,乃至学生个体的学习自我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也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多自省、勤修正、谋高效成为必然的选择,从长远来说,当然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觉成长。
当然,如果仅仅依靠高考的自身变革便想获得中国基础教育的全新变革,显然是太过理想化了。在实际访学中,我们也发现,上海的中学生课业负担其实并不轻,在沪穗学生个体的随机样本比较中,甚至还出现过上海学生课业负担高于广州学生的个例。这当然不是源自新高考的变革,在随后的细化了解中我们发现,这种并不轻松的课业负担实际上主要并不来自于学校,也并不来自于老师(据介绍,上海的中学严格执行每周“上五休二”的正常作息制度。既没有晚自习,更没有周六周日补课这一说。所留课外作业也多有相应机制约束。比如不少学校要求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必须自己完整地先做一遍,且必须全批全改)。这种压力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学生的自加压力,来自于家庭的要求。这里面当然有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因子,但社会竞争压力经由家庭向学生个体的传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或许也在提醒我们,中国基础教育向本真回归并非易事,绝无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经由高考这一个点的变革而迅速完成。立德树人,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同时,一线学校面临的一系列由高考自身变革所带来的难题也亟待破解。比如因选科所带来的师资配备动态化而导致学校教师技术性紧缺或富余;比如因选科所带来的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比如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外语的一年二考等全市性的大型考试频次变密可能带来的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干扰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正视,需要研究,需要有效解决。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上海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高考改革试验,确实有远超于考试变革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的作用绝不可小视,也为后续加入新高考改革的兄弟省市提供了研究样本,提供了宝贵的践行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Z]. 2014.
[2]上海市政府.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沪府发[2014]57号)[Z]. 2014.
[3]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稿)[Z]. 2015
[4]纪明泽. 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践及思考[Z].2018.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