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
2018年9月16日,在这个稻穗飘香的秋日,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锣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一场隆重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眺望稻田,百里良田像一块画布,以五色稻谷勾勒出的“中国梦”“乡村振兴”等字样,引来游客阵阵惊叹。
在“五彩稻田”背后,前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长虹村,同样展示出一幅无比绚烂的画卷。
面对这样一幅画卷,以前,乡亲们想都不敢想——昔日这个村容不整、百业不振、人才不来的后进村,通过描绘乡村振兴“五原色”,竟变得如此靓丽多姿……
原色一: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乡村振兴战略要真正落地,就必须激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主心骨”和“先锋队”作用,以党建带动乡村治理、引领乡村振兴。
2018年10月18日,长虹村2组。
胡荣华坐在院坝里,久久注视着右侧的砖墙。
半月前,他决定把猪圈改建成工具房。
胡荣华笑着说:“村道通了,盖房工期缩减一半!”
在胡荣华印象里,盖房是非常麻烦的事。
过去,长虹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
“道路泥泞,汽车难进,原材料只能靠肩挑。”胡荣华心酸地说,“备齐建材,至少需要一个月;盖一间房,至少要两个月。”
崎岖、泥泞的村道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村里的落后。
单一的村级产业结构、负债的村集体经济……种种“短板”叠加,长虹村长期不被看好。
因此,乡亲们纷纷“出走”他乡,靠打工挣钱糊口。
谋变,成为镇、村两级干部心里的“大事”。
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后,他们决定,通过夯实党建基础,撬动村级发展。
村党支部书记杨乃梅说:“党组织就是‘定海神针。我们要通过抓党建、建阵地,班子总动员、党员齐带头,把父老乡亲的心重新聚起来。”
在区委组织部、拾万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长虹村通过健全、规范党组织活动,建设、完善村“两委”办公场地……渐渐将村“两委”和全村党员凝聚成了振兴长虹的“钢筋铁骨”。
原色二:厚植沃土 引凤归巢
——村“兩委”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厚植致富沃土,让回归的能人“有地方使劲”,让在外务工的乡亲看到“乡愁”。
2018年7月初的一天清晨,长虹村五彩坝。
袁小会挽起裤脚,开始给沃驰农业公司聘用的村民分配农活。
耕种稻田,管理农工,是她的日常工作。
袁小会满足地说:“现在的生活,真是‘两全齐美!”
以前,袁小会在深圳打工,整日里起早贪黑地忙活,一个月的收入却并不令人满意。
随着长虹村“两委”决定打造特色产业、就地造福村民,袁小会的生活跟着有了起色。
当时,在村“两委”牵头、党员做主力、群众齐参与的推动下,一条条精心规划的村道在村里渐渐延伸。
和袁小会一样,看着“日新月异”的长虹村,不少乡亲开始返乡。
谷达敏夫妇就在其中。
在外地创业多年,谷达敏夫妇挣到了钱。而对故土的挂念,让致富的他们更加忘不了乡亲。
回村后,夫妇俩创办了沃驰农业公司,主攻水稻规模种植,同时打造农业体验园。
然而,新项目要落地,需要流转土地。
这样的“好事”,一些乡亲起初并不愿意。
“他们办企业赚钱,我们怎么办?”
“土地是我们的根,流转之后,我们如何生活?”
…………
面对乡亲们的种种顾虑,村干部和党员挨家挨户动员。
“村‘两委督办,科学计算,按规流转。”
“流转后,可到沃驰农业公司工作,像城里人一样拿工资。”
…………
一番细致引导后,乡亲们逐渐改变了想法。
随着项目落地,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袁小会经村“两委”推荐,进入沃驰农业公司工作。
她笑着说:“既可以照顾亲人,月收入也可观,这就叫‘两全齐美。”
原色三:高端引智 价值生“金”
——要挖掘传统农业生产的价值,必须面向市场注入一系列新的产业要素。而承载这些新要素的载体,在“人”在“智”。
2018年9月16日,长虹村五彩坝。
一封信件震动全村。
信里写道:“今后,我将率领专家团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立足大足,服务大西南,以水稻新技术研究、新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助推‘三农发展。”
这封信,是袁隆平院士为祝贺工作站挂牌而写的。
这一天,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长虹村。
袁隆平重庆院士工作站设在长虹村,绝非偶然。
大足区是重庆水稻种植的主产区之一。
长虹村所在的拾万镇,则是大足水稻的盛产地。
然而,在粗犷发展阶段,由于传统水稻“不值钱”,煤炭一度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水稻产业被渐渐忽视。
后来,煤炭产业整顿、煤矿企业关停,镇域经济开始转型,水稻产业重新进入当地党委、政府的视线。
当地人开始琢磨,如何挖掘传统水稻产业 “不一样的价值”。
经过市场调研,镇党委、政府提出一个想法:植入新技术,引进新品种。
对现代农业而言,新技术、新品种可以激发生产方式变革,不断提升产业价值。
想要实现这一切,就要聚焦到另一个生产力要素——“人”。
顺着这样的思路,镇党委、政府决定“干一票大的”——吸引高端水稻专家,全面发掘水稻产业的新价值。
不约而同地,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将目光锁定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身上。
镇党委、政府心里有底——袁隆平院士对大足有感情。
1952年,袁隆平在大足参与土改工作。
他说:“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
区、镇领导和谷达敏夫妇多次前往长沙,拜访袁隆平院士。
“这是大足的新貌,您看看。”
“我们想发展‘现代农业,希望能引入新技术、新品种。”
…………
盛情之下,袁隆平院士接受了邀请。
等到明年气温回暖,长虹村就将耕种袁隆平牵头培育的“巨人稻”。
而以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命名的工作站,就像一个植入新兴产业的“芯片”,将持續指引当地水稻产业不断向前。
原色四:跨界融合 百花绽放
——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固步自封,消除自说自唱,用一产撬动多产,以一域促进全域,共尝乡村振兴“甜头”。
2018年9月30日,长虹村7组,汽车在赵捕琼家门口排起长龙。
赵捕琼弯着身子,把稻谷倒进机器里。
抓紧时间,她要把新米打出来。
这些年,她和丈夫一直在长虹村种水稻。
从3亩地到40亩地,他们早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
赵捕琼说:“我们的米比其他米饱满,碎米粒低。”
如今,家门口前那些扎堆的车,都是为了买米。
爆棚的人气,得益于“五彩稻田”。
年初,拾万镇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在长虹村打造农旅融合项目——“五彩稻田”。
200亩良田,种满紫、红、黄、绿、白五色水稻,勾绘出“中国梦”“乡村振兴”等字样。
像这样的“五彩稻田”,在大足区、重庆市乃至全国都不多见。
因此,它成了“吸睛利器”:引来不少游人,带旺当地农产品销售。
这天,一直忙到天黑,赵捕琼卖了500公斤大米。
放到以前,要达到这样的销量,至少需要两个月。
“稻米香,香到心坎里!”捏着红灿灿的钞票,赵捕琼笑了。
原色五:群策群力 方兴未艾
——如果说丰富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硬件,那么,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就是乡村振兴的软件。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力,乡村振兴才有后劲。
2018年10月15日,长虹村2组。
79岁的谷声银佝偻着身子,正在清扫村道。
村道长约200米,清扫干净需30分钟。
谷声银是老党员,入党已52年。
退休以后,义务清扫村道是他的新“工作”。
一条村道,一位老党员,一年四季,从未缺席。
像这样的党员,在长虹村还有许多。
他们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地托起了乡村振兴的“软件”:文明乡风。
修建村道,党员干部带头;
打造产业,党员干部上阵;
营造家风,党员干部示范;
…………
在党员们带动下,服务集体事业的乡亲越来越多,村容村貌也越来越好。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服务群众,更要提振精神、带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村支书杨乃梅说,“振兴乡村,久久为功,‘精神之钙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