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贇 梁少华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在深刻剖析行业收入差距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2003-2015年19个行业的收入数据,系统测度了我国近十多年来行业收入差距的数量指标,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索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和趋势。根据理论机制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重视人力资本、消除或减少行业垄断的不利影响、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等一系列控制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组合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泰尔指数;核密度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3.0009
收稿日期:20180110
作者简介:彭定贇(1965-),男,湖北松滋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研究;
梁少华(1991-),女,湖北黄石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JY03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1卷第3期彭定贇等: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测算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居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快速拉大,特别是行业收入差距问题逐渐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多方面的收入差距中凸显出来,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间的差距一度达到15倍,居世界之首,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显示,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仍远高于国际警戒线,行业收入差距更是高位波动,其扩大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不患寡而患不均”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下,滋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危及社会稳定,严重影响民族和社会的和谐。
一、文献综述
行业收入差距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社会人才流动、行业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其中,行业收入差距的测算及其收敛性研究更是热点、难点问题,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准确剖析行业收入差距的来源是我们研究这一类问题的基础,许多学者作了深入探讨。王迪通过对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收入的估计,发现垄断是行业收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远大于性别、教育等个人特征[1]。徐珮琦分别测度了每一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得出行业垄断、人力资本、行业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2]。
在弄清行业收入差距来源的基础下,如何对行业收入差距进行准确测算显得尤为重要。王涛将我国19个行业分为4类,通过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测算全国行业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以及群间和群内不平等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不平等现象较为突出,各个地区的群间和群内不平等表现存在差异[3]。任毅运用相关历史数据,分析了重庆市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同时对重庆市19个行业历年样本数据,运用绝对差距、相对差距以及泰尔指数等指标测算各行业收入差距[4]。
行业收入差距在国家政策影响下,未来变化趋势如何等收敛性研究也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关于一般收入差距的收敛问题,巴罗和萨拉伊马丁对两类收敛问题首先进行了系统研究,也即穷国比富国增长得更快的β收敛和侧重于离差随时间而衰减的σ收敛。杨竹萃研究了中国直辖市、东、中、西四个地区(28个省市)的收入差距演变的收敛与发散规律[5]。分析发现:一方面,三个直辖市之间、直辖市与东部、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具有收敛性;另一方面,东中西各自内部没有收敛性,四个地区及东、中、西三地区间没有收敛性,但有共同随机趋势;东部与西部没有收敛性。江春采用灵活性傅立叶函数对我国省际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稳定收敛的特点;而大西北、中南(未含广东和海南)和中北综合经济区(未含陕西)的城乡收入差距均表现为发散的趋势[6]。
综上所述,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的测算和收入差距收敛性、变化趋势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大多局限在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段、局部地测算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收敛性问题也缺乏系统研究。根据上述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进展,以下几个方面仍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首先,深入剖析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其次,在模型构建上,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拆分行业收入差距中的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科学测度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三,通过实证分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探讨控制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于合理区间的组合措施。
二、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
马歇尔很早就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进行了精辟分析,提出了著名的供求均衡工资理论。兰肇华从要素分配理论的视角论述了不同行业工资的高低,认为市场变化、职业特点和工作条件等因素使得不同部门工资产生了差异[7]。后来许多学者从所有制、国有经济行业性垄断、企业盈利能力、体制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等视角来解释行业间的工资差距,揭示了我国垄断性行业高工资的制度性原因;从企业政策、技术与资本水平差异、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研究来看,发现中小企业发展,行业技术水平,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类别与行业收入差距形成,有着显著关系。从已有理论研究来看,人们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看法不一,其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在理论探讨上已形成两点基本共识:其一,国有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没有同我国行业规制政策改革的研究相结合,单纯的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垄断行业所有的问题。其二,行业间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虽被提及,但远未被置于一个应有的重要层面。事实上,一些基础研究领域、高科技产业等出现较高工资,即可视为高素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具有充分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指导价值。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率差异、劳动工种差异、信息不完全等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根源。马歇尔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通过短期差异说和补偿性差异说很好解释了行业收入的差异。亚当·斯密也从补偿工资角度出发,提出了“均衡工资差别”理论,阐述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
二是人力资本是对工资的解释程度较高、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非制度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差异使得对其劳动的回报存在明显差异,人力资本与行业因素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叠加效应,能够对行业的工资水平产生更大的影响效果,扩大行业收入差距[8]。
三是效率工资理论从生产技术、培训和激励等方面论述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原理,解释了部分差异的合理性。但很难解释我国一些高收入行业效率低的事实。
四是行业垄断、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制度因素也是形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根源。高收入行业大多呈现出垄断特性,市场分割和不完全为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推波助澜,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顽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行业发展逐渐趋走向均衡,宏观经济也逐渐趋向于给各行业相对均衡的发展资源,行业收入差距会缩小,这也进一步说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在行业收入差距上也会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三、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与实证
(一)數据的来源与选取
本文选取2003-2015年我国各个行业平均收入来计算行业泰尔指数T以及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的绝对收入差距分析,然后用stata软件对泰尔指数进行核密度分析,来判断我国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持续扩大还是呈缩小的趋势。其中,我国各个行业年平均收入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运用泰尔指数测算我国行业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行业间收入差距一直在高位波动,如何准确测算并合理控制仍是当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将泰尔指数引入到行业收入差距的估计上来,建立了以泰尔指数衡量行业收入差距的如下模型:T=(1/N)∑Ni=1logyi式中:N为行业种类个数;yi为第i个行业的人均收入;为yi的平均值。
图12003-2015年行业间泰尔指数图由图1可以看出,行业间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开始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8年达到顶峰,其后总体开始下降,说明行业间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可以用作群体分解分析是泰尔指数最大的优势, 将行业收入差距可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描述行业内的收入差距,另一部分就是体现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即T=Ti+Tb,这里Ti为行业内收入差距,Tb为行业间收入差距,将19个行业按产业分类,用A、B、C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Ti=uATA+uBTB+uCTC
Tb=uAlog(nuA/nA)+uBlog(nuB/nB)+
uClog(nuC/nC)式中:uA、uB、uC为A、B、C组内的各行业指标之和占总数的份额,nA、nB、nC为属于A、B、C组的行业个数,对某些年份的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
上述图表数据表明:行业收入差距有一定缩小的趋势,但仍较大;行业内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微弱趋势, 但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指数增加较快。这意味着行业平均工资差距虽有微弱减小,但仍处于高位波动。
(三) 高、低收入行业的绝对收入差距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我国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这一变化,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关系在不断改变,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表3列举了本世纪来部分年份我国行业最高、最低工资数值,表明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
表3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不断提高,由2003年的15 496元提升到2015年的66 053元,增长4.26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化,各行业间工资水平提升差异很大,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收入增长迅速。比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从2003年开始跃居第一,并由2003年的30 897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112 042元,金融业从2009年开始跻身第一,由2003年的20 780元增长到2015年的114 777元,增长了5.52倍,一直排名前三的还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行业,这三个行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增长却始终迟缓,比如农林牧渔业13年来始终都是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2015年行业平均工资也仅31 947元,与排名第一的金融保险业相差82 830元,行业间收入差距由此形成。这表明,行业间人力资本差异导致了行业工资水平的差异,高技术的劳动力聚集在高收入垄断性行业,低质量人力资本因“门槛效应”而难以进去,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9]。
(四)行业收入密度曲线的核密度估计及分析
图2核密度分布图从图2可以看出:首先行业收入密度曲线都呈右偏尖峰分布,即低收入行业的核密度函数值较大,高收入行业的核密度函数值较小,说明中低收入行业是我国的主体;
其次,行业收入密度曲线整体不断右移,说明我国行业收入整体在不断提高,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都分享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如2003年以前核密度曲线的峰值为12 000元左右,2013年之后这个数值上升为60 000元左右,到2015年峰值为70 000元左右;
第三,行业收入密度曲线的核密度估计右拖尾且尾部不断加厚,说明高收入行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以部分年份为例,2003年尾部收入水平为20 000元对应的概率值基本接近于0,2015年概率值接近0.000 01.尾部不断加长说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区间不断变广,这也说明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从2011年到2015年可以看出,核密度曲线有平移的趋势,说明行业间收入差距有收敛趋势,但不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收入分配理论剖析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运用2003年至2015年行业收入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19个行业收入差距情况,并用核密度估計法探讨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收敛情况。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其一,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差异、效率工资以及行业垄断等因素,但也存在效率工资理论解释不了我国一些高收入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从整体上看仍然较大,特别是在2003后,行业收入差距始终处于高位波动。
其三,行业内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的变化。但是,总的说来,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从2011年到2015年核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有收敛趋势。
(二)政策建议
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已经出现了严重失衡的趋势,若任由该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产生严重社会后果。行业收入分配关系及格局的不断扭曲,将导致不良社会情绪的积累,进一步激化各行业群体内部和行业间的矛盾,危及国家安全和稳定,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现。为控制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局面,实现行业均衡、持久发展,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控措施。
1.重视人力资本因素,缩小行业人力资本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在金融、信息技术、教育行业,高人力资本造就了较高的行业平均工资。因此,政府应该广泛重视职工教育,鼓励各行业劳动者积极参加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缩小行业间的人力资本差异。
2.培育和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创造劳动力行业间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要以完善市场为前提,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清除市场壁垒,规制垄断行业在招聘过程中的裙带关系招聘,确保劳动力在市场中的自由流动。防止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社会分层和贫困的代际传递。
3.进行以调整规制引入竞争为特征的改革,降低垄断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打破垄断,应该首先要区分行业垄断类型,重点改革那些因政策性垄断和资源性垄断为特征的收入分配机制、引入竞争性因素,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4.加强税收和福利政策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对初次分配中低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行业,要借助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的福利政策和财税体制重点加以调控。同时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控制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迪,吕康银,王文静.城镇内部行业收入差距成因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240(5):3237.
[2]徐珮琦.浅析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6(22):7476.
[3]王涛,高雪莲.中国区域间行业收入差距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7(12):4346.
[4]任毅,任雪.重庆市行业收入差距测度分析与调控策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7):5258.
[5]杨竹莘.中国区域收入差距收敛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12):132137.
[6]江春,司登奎,苏志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2):4157.
[7]兰肇华,许弯弯.要素价格失衡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50655.
[8]张龙,葛晶.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行业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1):6576.
[9]邱兆林.行业垄断、异质性人力资本与行业收入差距[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5):1825.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