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秩序的德国人

2018-11-30 09:30田建民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斑马线德国人

田建民

德国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以理性、严谨闻名于世。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你会发现,自行车道就像一条条彩带镶嵌在道路两边。自行车道比汽车道稍高,比人行道略低,约有一米宽。路面的颜色也與两边的路有明显不同,有的赭红,有的青绿,还有的墨黑。自行车道、机动车道、人行道三者并行不悖,互不“侵犯”,而且还制定了自行车的交通规则,保证自行车道的畅通无阻,任何人都没有权力阻止自行车道的通行,外国游客如果站在自行车道上散步和游览,德国人都视为侵犯了他们的权利。

在德国,汽车的喇叭几乎成了多余,因为在马路上很少听到喇叭的嘶鸣,但有一次淄博市慕尼黑工业园的朋友接我到他们那里去参观,因路不熟,变道的时候没有打信号灯,后面的车辆一齐鸣笛,响成一片,表示对侵犯权利和不遵守秩序的极度愤怒,似乎表现得很不宽容大度。在一个拥挤的路口,两车道并一车道的时候,左边过一辆,右边再过一辆,然后左边跟着过一辆,依次循环,同时两条车道的车辆还需相互闪灯示意,这就是所谓的“拉链式通行”。走到斑马线,无论有没有行人,都必须减速,这与有没有红绿灯没有关系,因为斑马线是行人走的路线,是行人的权利,开车人是无权侵犯的。

有一天傍晚,因回来得比较晚,随便在宾馆边上找了一家餐馆,我要了一份意大利通心粉和慕尼黑啤酒,和朋友边吃边聊。桌边的德国人三三两两在灰暗的灯光下,品尝着美食,听着曼妙的音乐,几乎听不到一丁点声响。听朋友讲,这既是他们的习惯,更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嘈杂的声音。德国人非常喜欢清静的生活环境,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和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首先要向邻居说明情况,请求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德国人非常讲究权利的原则,在看得见的公共场合,无视规则是对旁人的冒犯,在目光不及的领域,则有可能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是陌生人的社会,而权利的原则是陌生人之间基本伦理与相处之道,是现代化文明的价值取向。德国人在追求权利的同时,却又淡化了权利,尽可能让权利消失在日常生活中。

在德国学校的班级里,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班长及团支部书记这种角色,也不存在互相监督制度,每个学生只对自己负责,干好自己的事情,绝对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在德国学生的意识中,是没有“管”和“被管”这个概念的。每个班级的所谓干部角色就是代表这个班级的发言人,而且每学期一换。班级发言人的作用主要是收集同学们的想法和建议,再将其传达给老师,属于同学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学生从小就可以尽情发挥人性本真,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尽最大可能提供给社会最佳的公共产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让每一位公民从生到死都不求人,让每一位公民的一生都感觉不到职务权力和职业权力给他们生活带来伤害,降低社会运行和个人交往的成本,使公民的精力和才华集中到工作和事业中去。据德国朋友讲,公民从小孩出生,上学以至于工作,甚至是住房、看病、买车等,都按国家规定去做,无须托关系、找熟人,一切都是大道至简,幸福指数也就高了。

(北方摘自《淄博日报》2018年7月8日)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斑马线德国人
礼让斑马线
礼让斑马线
创意斑马线
偷斑马线的人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天津市城市街区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构建研究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为何日本骑车者众多却罕见自行车道?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