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耆那教神庙

2018-11-30 06:16孟昭毅编辑
中国三峡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雄石像裸体

◎ 文 | 孟昭毅 编辑 | 任 红

克久拉霍邦庙 摄影/ VCG

印度斯拉瓦纳贝拉戈,耆那教信徒在拜佛脚。 摄影/JAGADEESH NV /东方IC

以裸体大岩石雕像闻名的耆那教神庙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位于印度德干高原的西部,位置在班加罗尔和迈索尔中间的斯拉伐那贝尔戈拉。

我们是从迈索尔到那儿去的,地势越走越高,远远地看到在一座光秃秃的山巅,有一座巨大的石像,虽然只能看到它的上半身,也足以让我们这些多次到过印度的“老驴”们惊叹不已了。

我想这一定就是我向往已久的耆那教神庙了。

耆那教是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耆那”(Jainia)的意思是“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所以耆那教又被称为“胜利者的宗教”。耆那教同佛教一样,都产生于反对婆罗门教权威统治的沙门思潮形成的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之间,但不像佛教那样在境外传播得如此广泛。

耆那教严格恪守不杀生的戒律,认为农业生产破坏土地,会误伤虫蚁,所以在大城市从事商业活动,而不从事农业生产。耆那教徒约300万~500万人,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5%~1%,却掌握着印度民族资本的相当大部分。耆那教主要分“白衣派”和“天衣派”(裸体派)。白衣派主要集中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天衣派影响更大些,主要分为南北两支。北方集中于东拉贾斯坦、哈里亚那、比哈尔和北方邦;南方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德、卡纳塔克和安得拉邦。南北两支教派只在朝圣时有所接触,平时没有联系。现在天衣派一般不再裸体,只有少数恪守苦行戒律的僧人还在裸体修行。

汽车行至山下,反而看不到大石像了。进入斯拉伐那贝尔戈拉村,走过一条卖纪念品和各色水果的土道,来到进山朝圣的山前。这里没有卖门票的场所,只有不少当地人向我们兜售袜子。进了山门才知道,这是圣山神庙,和进其他地方的庙宇一样要脱鞋。我们将鞋存放好以后,开始拾阶而上。我穿的是厚袜子,感觉还好,因为阳光晒的岩石阶上很热,如果袜子薄了会很烫脚。石阶的两侧有铁栅栏,扶着上去会省些力气。

这座被称为温德雅基利(雷神山)的岩石山,并不很高。但这是一块巨大的整体岩石,视觉上有威压感,陡坡上一节节的阶梯连续不断,抬头直达山顶。耆那教自称是永恒的宗教,教徒们认为山是永恒和神圣的象征,所以许多耆那教神庙都建在山顶上,而这座光秃秃的岩石山,尤其能体现这种宗教观。我想自己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是一定要爬上去。在不断地穿过几个山门,过了几个殿堂之后,终于到了最后一个庙宇。看到标记才知一共走了六百一十八级台阶。

当我穿过庙宇的走廊到达一个大天井处,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座需仰视才可见的巨大男性雕像。17米高的裸体像由一块灰色花岗岩巨石雕成,四面都有建筑物,不知它是如何矗立在山顶的天井之中的。雕像赤裸裸、坦荡荡,一丝不挂,完全符合天衣派的宗教观念,无任何私欲私念,可以不触及任何有灵魂的物体。石像的表面相当光滑,初看时会以为是新雕刻的,实际上是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1981年即是它立像的千年纪念。按照当地习俗,每过12年往往就对雕像进行一次“美容”,即在祭典时要从搭建在石像后方的高台上依次淋下牛奶、藏红花油、酪乳、白檀粉、金银币等供品。这样的冲刷使得雕像光滑如新。

这尊巨大的雕像一说是耆那教的圣者戈默代湿沃罗·巴胡巴里的雕像(酉代锡、陈晓红著:《失落的文明》),一说是耆那教第二代教主苟马堤斯瓦拉的神像(妹尾河童:《窥视印象》)。但是据宗教学家宫静认为,耆那教第二祖名叫“阿耆达那陀”。那么,他会是耆那教的奠基者吗?

其实,耆那教真正的创建者是被称为24祖的筏驮摩那,汉文佛经音译为尼乾陀·若提子(意译“离系亲子”,即摆脱束缚者)。筏驮摩那成道以后,被信徒们尊称为“大雄”,意思是像勇士一样,一切无畏,是伟大的英雄。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99年,死于约公元前527年。父母都是婆罗门的虔诚信徒,大雄对婆罗门并不赞同。在他30岁时,尽管已婚并育有一女,但还是矢志不渝地出家苦行。求法途中艰难跋涉,衣服破烂不堪,开始裸体行乞。他从东印度的吠舍离出发,一路途径那烂陀等地,再到罗哈。他在极度困苦的条件下苦行修炼,长达12年半。在42岁时,他终于在吠耶婆罗东北的婆罗树下觉悟得道。

印度拉贾斯坦邦,耆那教的苦行僧。 摄影/张奋泉/ FOTOE

如果从大雄去世后的继承者算起,第一位是苏陀曼,他是大雄的忠实信徒,曾追随大雄30年。第二名是贾姆布,他虽是苏陀曼的弟子,但是他违背了大雄裸体行乞的戒律,改穿白衣。由此看来,这尊硕大无比的裸体石雕像到底是谁,也难有定论了。

至于为什么耆那教从大雄传教的北方到了现在的南印度,有一种说法认为,大雄的第六位衣钵传人是婆达罗巴忽。在他领导传道时,北印度曾一度发生严重的灾荒,他带领一部分教徒迁往南方的迈索尔地区,从此耆那教开始在南印度传播。后来在卡纳塔克发现了名为耶波尼耶的耆那教的另一派别。从迈索尔的斯拉伐那贝尔戈拉地方发现的铭文记载来看,他们主要存在于475~1316年间,该教派有自己的寺庙,崇拜祖师偶像,出家人同样裸体修行,有人认为是天衣派的一个分支。而这段时间的后期正是这座岩石山上的大石像建造的时间,这绝不会是简单的偶然。那时虽然外族入侵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教流行,但是卡纳塔克的迈索尔一带地处南印度中部,伊斯兰势力还难以到达。况且它的地理位置处于北纬13度左右,气候炎热,便于耆那教裸体派的生存与修行。我想这可能也是裸体大石像能够获得长期崇拜的原因之一吧。

从山上向山下望去,晴空之下,一片郁郁葱葱。在热带植物的丛林之中,一座美丽的宫殿花园尽收眼底。园中碧波荡漾的池水在耀眼的阳光下,波光粼粼,令人心旷神怡。在这美景之中遥想中古时期耆那教的教徒三三两两走在炎热的山区丛林中,那可能又是一番令今人吃惊的景象。

耆那教寺庙热那克普 摄影/ VCG

猜你喜欢
大雄石像裸体
寻找幸福之旅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复活节岛石像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裸体写生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铁砂掌
今夏,来瑞典祼晒吧
铁砂掌
铁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