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教育管理集团江心沙学校校区 沈婧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课程在理念上有了重大的突破。2017年秋,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不断学习与深入领会生活德育课程理念的过程中,笔者对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的重要极其价值所在。
“情境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儿童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激发情感之外,更要唤起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儿童的课堂生活,指向儿童的未来生活。教师在创设不一样的课程情境同时,还要注意课程目标,从而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价值。
李吉林老师说,情境教学法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点完全适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基于儿童生活,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这可以理解为关注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激发儿童内心情感。在凸显情感价值的同时,也彰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独特的美丽。
一年级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中,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儿童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教师就可以创设帮助某位同学一起学会整理房间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处于一个经验传授者的身份,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原有的关于整理物品的经验,物品该如何分类?该如何摆放?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旁观者和点拨者。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没有问题,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停留在整理的技巧上,那这节道德与法治课和劳动与技术课是不是很难区分了呢?所以作为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非常明确价值所在。课程标准对于儿童的整理能力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如“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细读教材——文具遗失、东西乱放“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烦恼”,凌乱的房间,无可奈何的妈妈,让人感受到“会给家人带来额外做家务的麻烦”,会整理的自己做,不会整理的要学,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父母”等。不难发现,所有的活动指向都落脚于“情感”二字。当儿童处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时,教师应适时地提问和引导 “我们该怎么整理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整理呢?”当学生从情境中悟出“定时整理”“物归原位”的方法时,教师可再将教室内的实践活动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中,这样联动的做法,有利于实现课标中所提出的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的目标,最终落实到儿童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中来。
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再如一年级上册《开开心心去上学》中第二个栏目《爱新书》中整理书包的环节,就应该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珍惜爱护学习生活用品,将活动情境创设的意义落实到情感和价值观中来。二年级上册 《大家排排队》一课,可以创设到某一地方游学的情境,但在指导学生学会排队的同时,更要指向“为什么要排好队”,将活动情境创设的意义落到社会公德与公共安全上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有目标,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
就目前来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学科指向的是低年级的儿童,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很多童话故事的影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让我试试看》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童话故事贯穿教材内容——《挑战第一次》中“小马过河”鼓励儿童勇敢尝试,《学做快乐鸟》“蜗牛和寄居蟹”引导儿童学会寻找快乐,《做个开心果》“小狐狸找‘开心果’”指引儿童自己就是大家的开心果……的确,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了一种文学形式。童话的功能很多,但它的德育功能是最早被人们重视的。童话是爱的礼物,使儿童在沐浴以爱为本的人性教育的同时,更经历着自己美好健康人格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童话情境,并引导学生要从童话故事中寻求实践智慧。
除了教材中原有的童话故事,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创设童话情境。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们不妨充分利用低年级儿童喜欢童话的特点,将课程内容、难点、情感等目标融入恰当的童话情境中,引导学生在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情境中,逐步形成实践价值。
如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是一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文。文中有一个可爱的小刺猬“小咕噜”的形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森林学校开学为童话背景,以“小咕噜”的一天为故事内容,以“点亮三盏求助灯”为活动目标。学生在教师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下,很快进入童话故事情境,非常愉悦地开始帮助小刺猬学会求助。在创设童话情境时,教师将教室里学生的真实生活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的困难,以鼓励小刺猬“勇敢”求助;面对困难是否求助,以指导小刺猬学会“智慧”求助;通过小刺猬错误的做法,告诉小刺猬要“礼貌”求助等。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形式,表面上看是帮助小刺猬,实则是学生之间在互相启发,互动成长。在基于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求助这一生活技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实践提升。
统编版教材中,有许多课程就是以拟人化的口吻编写的。比如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我是一张纸》等课程内容,教师也能以此为童话情境创设的背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实践智慧,提升实践价值。除了借用教材中的童话形象创设情境之外,还可以抓住当下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形象,比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或者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动画电影。将课程内容与其中的某个童话人物或某件典型事例相结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作为一种本能的生命欲求是与生俱来的。它伴随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也融汇并勾画了儿童精神发展的螺旋轨迹。教师用书中在介绍主要栏目时写道,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而将活动与游戏相结合,一来十分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二来可以利用游戏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果进行最大化延伸。
统编版教材中,许多课程内容直接与游戏有关。比如一年级上册《玩得真开心》引导学生在家里玩耍时如何玩出花样,如何在创造中寻找乐趣等。再如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鼓励学生主动交往,培养其乐群精神等。这些课程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在课堂中展开,再以游戏的方式回到生活中。教师可利用评价表等评价措施,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打通,将课堂外延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体现学科生活性的特点与价值。
除了原本的课程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其他不同的课程内容穿插的游戏情境,比如闯关、竞答、辩论、争章、猜谜、探秘等。以二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为例,本课中第一个栏目“神秘的指挥”就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到校园里去听一听找一找不同的“指挥家”;第二个栏目“铃声告诉我”则可以用“你说我做”的方式,明确铃声对应的行为规范,课后,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来评价衡量本堂课的学习所得;火灾疏散演练可以采用辨析的方式,学会一些逃生的基本技能,在学校疏散演练的时候,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整堂课,都可以用争章的游戏情境作为评价,从课堂表现延伸至课外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儿童当下课堂实践,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指向。
除此之外,二年级下册《欢欢喜喜迎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乡的变化》等可以采用知识竞答、探秘新世界等有趣的游戏情境来贯穿。但切记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要选择适合操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利于课后评价的环节来进行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境创设方式还有很多,但其价值体现无不落脚于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研读教材,立足于学生生活,揣摩编写者意图,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创设情境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