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琴芬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新课标指出:“美育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表达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的提高的过程。”然而,在美术课堂中,部分教师还用着“填鸭式”教学方法,重在教儿童掌握技能,机械模仿,忽视了绘画中情感的解读,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专注地作画,教师不允许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随意讲话,学生课堂语言的参与贫乏。老师也特别小心地穿行其间,这似乎是许多美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境界”。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应该是活泼可爱的,我认为这样“可怕的沉默”使得美术课堂毫无生命力,孩子没法真正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独特创意。在部分美术课上,即使有学生评论美术作品,学生也只会用“我很喜欢那幅画,因为它画得很漂亮”“我觉得它非常美”等简单语句来描述表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评论的方法和不善于组织语言来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平时的绘画教学除了要鼓励学生要敢画、敢想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的表达。要让学生做到用词恰当、语言丰富、评述准确生动是非常难的,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这种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绘画教学中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口、手、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巧妙地将说、画、写三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绘画创作活动中,在自主参与的前提条件下,将语言、文字、图画三种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的符号融为一体,相互转换,通过创设敢说、敢写、想说、想写的绘画情景。借助语言、文字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创作欲望,借助绘画抒发内心的认识与情感。让儿童自己与画沟通,自己与心灵对话,从而增强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再创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日常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最初起点,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细微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身边一切与艺术相关的素材,丰富画画的资源。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必须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关注社会新闻,对社会热点有敏锐的感觉,能从中发现可供学生绘画的素材。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使之成为“源头活水”。例如,我们武进有“花都水城”的美称,在花博会之际,我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盛会,设计了主题画创作。有的学生描绘了自己在花博会上看到的热闹的表演场景,有的学生描绘了自己在花博园里参观各个展馆的情景,还有的学生加入想象描绘了奇妙的花博之旅。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日比比皆是,我就让学生以节日内容为绘画题材,表现自己的节日印象。紧抓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源引导学生,让学生描绘他们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我们可以从音乐、体育、电脑、语文等学科中悉心开采,寻找适合学生的画画素材,让画画的内容丰富起来。例如,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绘画与日记相结合的方式,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每天一张,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不管勾勒的是动物、人物、植物,还是没有规则的线条,都表达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自身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给诗配画,给画配诗,情景交融,将诗意变成画。可以尝试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或民风民俗事件的过程。给儿歌配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儿歌那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体验,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在学科整合中,孩子们的眼、耳、口、手、脑、心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集观察、思维、绘画、表达于一体,不仅开发了多元智能,促进了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又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说画”是指通过创设敢说、想说的绘画情景,借助语言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创作欲望,借助绘画抒发内心的认识与情感,以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以及创作过程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构思,提高创作和欣赏水平。为了让学生尽情地画画,自由地“说画”,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说画”的环境,扩大学生“说画”的空间。
19世纪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学生只要听说让他们玩游戏,心理就会立即处于兴奋状态,而画画就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他们最爱信手涂鸦,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几乎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画得像也罢,不像也罢,都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表现,都让他们感到快乐。为了让孩子们尽情地画,自由地“说画”,我们可以开设一个涂鸦美术教室,或者在美术教室里设置一面涂鸦墙,鼓励学生尽情地画自己感兴趣的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还可以将“教室变展馆”,让墙壁、黑板会“说话”;让教室像美丽的展览馆,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展示作品的地方,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处都可以“说画”。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有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阐释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讲解和灌输、代替其完成思考。在绘画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能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让他们不同的潜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说画”中。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前“说画”。运用多种手段、媒体给学生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象,说说自己想画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说的自由,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我们可以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在学生对所要画的内容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构思,然后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说怎样来画这幅画,画面的设计和布局是怎样的。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去预先设计,在交流和自述中改进设计,优化内容的表现手段。作画之前,再让学生说说他的作画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充分依据学生的“说”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及早地发现并把握学生作画中的规律性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画的机会,我们可以采用自己说、同桌互相说、小组说、全班说等多种形式。学生画前说画,不仅使个体对自己的绘画内容产生具体的构思,也使学生相互吸收,产生新的灵感,内容不断丰富且多极化。
其次,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画时“说画”和画后“说画”。想象的主要工具是形象,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而让思维和想象结合则是学生绘画中最理想的境界。因此,我们强调通过画时“说画”的策略,达到效果。如上《太空旅行》一课,学生创作时,教室里播放音乐,渲染出一定的情境。而学生在完全自己的状态中作画。他们有的嘴里发出“嘘嘘”的叫声模仿太空飞船的飞行;有的和太空人打招呼;有的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太空飞行器,有的还边画边说着“先画个太空侦察器……再来只太空怪物,长着触角……”乍一看,教室里乱哄哄的,但仔细瞧,他们各个神情投入,口到手到,一幅幅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作品也就在他们的手下诞生了。学生在这样的境界中画画,轻松自然;而当他们奇特的想象世界通过自己的画笔跃然纸上时,也就让绘画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思维也随着情感不断迸发出火花。画后“说画”,让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加深理解,促进自我评价和相互指导,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作品的目的。
“写画”是指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绘画内容。在绘画教学中,我尝试了“写画”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文字工具启迪思维,激发创作欲望,加深对绘画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写画”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画完画以后,写一段给自己的话,或者把自己的画用故事的形式写出来。一般可以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然后挑典型的作品让学生自己上台拿着画说内容和布局。学生说自己的画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自己画作的一次重新认识。往往看到一些学生通过自己写自己的画,然后又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所作的画后又有所补充和修改。也就是说一些在画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东西,进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还可以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写上一段同伴的话。这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评价的时候既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的诠释,也是一次二度创作,既能帮助自己加深对创作的理解,同时也使作者发现全新的角度,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总之,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在说、画、写有机结合的绘画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大胆离奇地想象创造,发掘出了他们朴素本质的美。画画、说画、写画三者有机结合教学解放了孩子们的头脑,大胆地想象,让绘画作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境了。解放了他们的嘴巴,孩子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思维更有条理性了,语言表达得更连贯了。课堂上,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多了,他们言语表达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得到了提升,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也逐步养成了。学生由原来不想说画、不会说画,变成能自如地描述绘画作品的具体形象、作品内容和形式,他们能很好地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课堂上学生变得活跃多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会因为对一幅作品的不同观点和见解而在课堂争议起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都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