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主义
阅读分享:作者借助幻觉构思故事情节,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情节亦真亦虚,充满迷离色彩。那本文是怎样写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首先,本文开篇并没有交代所写的情节是假的,而是从作者在现实的图书馆找书、看书写起。其次,作者借助一个弹珠的滑落,自然而然地引入作者所写的虚幻境界。最后,作者虽然没有交代所写的是幻觉,但处处有暗示,多次描写弹珠、书本等具体事物,草蛇灰线,留下伏笔,使人读至文末,有恍然大悟之感。(特约教师: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戊戌中学 陈平英)
考试临近,图书馆里人满为患,转了两圈也没找到座位,咖啡自动贩卖机还吞我一个硬币。今日不宜上图书馆,我想,还是借了书回寝室看吧。
我把查到的书号写在手心上,在H区第三排书架靠里面的倒数第二层找到了它。书装在一个蒙着灰绢的硬纸盒里,盒脊上贴着明黄色的标签,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书名——《虚字流变考》。我抽出书盒,倒出里面的书,有东西从书后面掉出来,“当”一声落在地上,跳跃几下,在墙壁和书架脚之间反弹几次,消失在左边。我追过去一看,原来是个玻璃弹珠。
书架和墙壁并未完全相接,有一人宽的缝隙,弹珠就在缝隙里不快不慢地向远处滚去。弹珠滚到一只脚边,终于停下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弯腰从自己脚边捡起弹珠,冲我伸出手:“是你的?”
“算是吧。”我快步上前接过弹珠,鞠躬道谢。
“坐吧。”老人微微一笑,再度埋首书中。
我顺从地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振作起精神,翻开《虚字流变考》。这是一本线装手抄的旧书,讲的是古文中虚词的演变。书是本好书,但是并不好读。不知道是不是钻研文字学走火入魔,岑锡的遣词用字非常别扭,读起来极不流畅,很多句子乍看根本不通,仔细一读又没毛病。这种情况越到后面越严重,读到三十几页时,我眼中已经没有完整的句子,每个句子在我看来都是一些互不相干的单字,要读好几遍才能把它们串联起来读出句意。这时,对面的老人也正好放下手里的书喝水。那本书看起来出奇地眼熟,我琢磨了好一会儿,才把封面上几个字在脑中拼成完整的书名——《虚字流变考》。
突然之间我认出了他:“啊!您是——老院长!”
“老吗?我觉得我还可以再年轻二十年哩!”院长俏皮地挤挤眼睛。
“岑锡的诗歌、韵文和笔记都很浅白流利,唯有这本《虚字流变考》异常诘屈聱牙。因为他想在书里表达一个观点:文字本身只是一些飘忽不定的符号,只有确定它们被组合在一起的时间,才能明白其具体含义。所谓的时间不仅包括作者写作的时间,还包括读者阅读的时间。所以他不仅频繁更换不同时期的写作方式和风格——往往上一句是先秦,下一句就是晚清,还总是在不构成语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打乱单字的位置,故意违反阅读习惯,让你先排列组合一番,最终才回归成他想让你读到的样子。当然,如果你不仔细推究,也可以读任何自己想要读成的样子,误读也有误读的意义嘛。”
我试着消化院长的话,结果还是消化不良,只能揪出他的一个语误:“没有晚清,岑锡是明代人,不会写出清代的文学风格。”
院长摇摇头:“你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在你看来时间是一条前后连续、不可分割的线。其实时间也可以是重叠在一起的无数杂乱的碎片。在某一个时刻,你向咖啡机中投入一枚硬币,在另一个时刻,咖啡机给你一杯咖啡。当这两个时刻前后相继,整件事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但是很多时候,它们并不是连续的,只是你没有注意到罢了。”
我脊背发凉,手心出汗,摊开左手,一颗蓝绿色的玻璃弹珠,表面光滑如新。
院长的黑发似乎更多了些,缓缓摊开的左手里,也是一颗崭新的蓝绿色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