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

2018-11-30 15:03
教书育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力人格培育

创新人格是一种追求更优质生活的积极的生存观念,一种一定能够达成所愿的坚定的生存信念,一种乐于冒险、甘于面对挫折决不退缩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它是在动态发展的、富于创新型竞争氛围中形成的个性品质,是有充足自信心和足够冒险精神的内在个性和特质。

一 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

创新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所特有的,能够得到新颖、独特结果的活动,是整合了人类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等诸多心理因素的高级心智活动,是以解决难题为特点的高智能活动。同时,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需要一定社会条件支持的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面对现实、尊重事实、崇尚科学、遵循规律,这就要求创新者具备诚实的品格,善于与人合作、持之以恒的态度等人格特质。高创新力科学家的共同特征包括:充足的好奇心,很强的独立性,高度的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喜爱抽象思维,喜爱非常规性和精确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喜爱独处,富于冒险精神,对不确定性及矛盾、障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欢向一切不可能挑战等。

(一)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坚定的目标

创新动机是在创新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并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想要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开拓全新领域以及对创新活动充满期待是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正是强烈的创新动机开启了人的每一项创新活动,创新动机是一种基于明确目标的内在自觉,能推动人不满足于已知,以探索未知为乐,感受到的乐趣越多,动机就越强,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越大。有创新动机的人一般能够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体现了活动的意义,能够激发更强的动机。坚定的、崇高的目标是创新的重要品质:不因为条件的困难或遭遇挫折而放弃目标,虽然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环境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修正目标,但这种修正并不改变既定目标,反而使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更清晰、更明确、更完善。

(二)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无论做什么事,要获得成功必须有必胜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韧劲。创新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也不是单一的机械式运动,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参照,是一种“零的突破”,它是高难度的实践活动,取得创新成果的道路一定更加艰辛,除了要有强大的知识技能支撑外,还要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凭着这股力量等待、发现和寻求机遇,这种力量就是信念。信念是对办成一件事的执着追求,是指引情绪和欲望的力量,是积淀了生活经验而坚决执行的态度,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坚强的信念是一种很重要的创新人格,具体反映在: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强烈的信念能够鼓舞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修正目标继续努力;当一个人面对初步的成功时,信念能使他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而制定出更高远的新目标,从而向着更大的成果迈进。创新活动是挑战现有条件而进行的高难度活动,一般情况下要实现创新活动,一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有些困难是我们一时难以解决的,在遇到困难时,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外,耐得住寂寞、抵抗住风险恐惧、经受得住长时间的消沉,能够自觉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困境坚韧不屈、保持坚定的毅力和顽强意志,这也是创新人格的显著特征。

(三)健康的创新情感和冒险精神

创新情感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中体验到的悲、欢、喜、怒等的内向感受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创新活动中的道德感和价值感,如感受到幸福、满足、恐惧、紧张等等。健康的创新情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够激发创新行为动机,鼓舞创新斗志,同时能够自我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甚至还影响着智力因素,具有缓解压力、诱发想象、激发灵感等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对创新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健康的创新情感主要源于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对自己钟情的事物的投入,它为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而冒险精神则是创新活动所特有的重要品格特征,承担风险是创新活动毕然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零的突破”,是过去和现阶段都没有、至少是在自己没有做过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冒风险,不大胆挑战,不勇于试错,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具备冒险精神的人,才能将创新活动转化为创新成果。

二 创新力的关键:培育创新人格

(一)创新人格与创新力的关系

我们经常对比国内教育与先进国家教育的区别:中国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攻读初中阶段的知识,而美国的初中生还在学算术四则运算;中国的学科竞赛水平高,各种国际比赛中国学生总能压倒别国选手。这些比较足以证明中国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绝不落后于任何先进发达国家。然而,真正比较创新实力、创新素养,甚至创新的可能性,中国学生可能要自愧不如。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拼尽全力挤入高等学府,却并不真正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甚至不知道选择的专业是什么,将来做什么,或者就算他们自主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由于长期习惯于“程序化”教学、习惯于“规范化”管理、习惯于“标准化”培养,不少人缺少自我提问、不会质疑,失去独创思维、独立操作、独自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其科研精神和创新成果远不及欧美大国,即便是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国外知名高等学府深造的中国学子,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也不及外国本土学者,这从诺贝尔等奖项的获得情况也可见一斑。

关于智力、人格与创新力的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曾花费48年时间,对平均智商接近150的约1500人进行了专门的走访、跟踪、调查、测试,最终研究发现,当年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智力水平较高,最终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数比普通人多得多;但是在他们之中,却未出现一个有突出创新创造成绩的科学家、作家、戏剧家。同时还发现,在受调查的男性中,创新创业成果显著高的人与成果显著低者,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差异,而在于个性品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创新力水平的高低、创新成果的多寡,与智力水平高低非确定正相关,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新。所以说,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中,能够使创业生涯不断获得卓越成功的创新力,是基于创新人格的行动力。创新精神的丧失、创新人格的缺陷是当今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的第一大障碍,高校担负起培育创新人格特质的重任责无旁贷。

(二)培育创新人格的途径

1 唤醒创新欲望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明,创新的潜能并不仅仅与智力相关,绝不是只有少数科学家和艺术家才能产生创新行为,人人都有创新的可能。大学生正处于价值取向、思维辩证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弱,教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提升他们获取知识、拓展知识的自觉性,难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由自觉到自为的科学精神,难的是帮助他们提振信心,难的是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所以,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力,首先要唤醒不断创新的欲望和内在需求,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要让学生意识到创新人格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力,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觉的、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最终达到创新目的。

创新欲望是一种本能,婴幼儿自发的探索和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求知行为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创新活动。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持续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创新欲望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化的人能否保持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浓厚的求知欲,能否将创新本能发展为持续的强烈的创新欲望,并不断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与其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训练、教育和环境熏陶绝对正相关。因此,大学生创新欲望是否强烈、创新欲求是否鲜明,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引导、鼓励、培养、教育的结果。高等院校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非常规性思维,善于带领学生持续满足好奇心:面对学生的质疑或错误的答案,多使用探讨性的话语,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认识和挖掘自身个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扬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培育;放低校内的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及竞赛的门槛,帮助学生树立科研自信;提升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使创新内化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2 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能够延展创新冲动、获得创新联想和形成创新行为的思维,是人们能够集合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思维技术创造新事物或解决新困难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具体说就是传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非常规思维能力的统一,即聚合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假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直觉感性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及侧向思维能力等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养成创新人格的重要内容,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精神手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培育:一是培育独立思考的倾向,拒绝他人的成见,无视外部世界对放弃独立思考的一切暗示,强调独创性。二是培育广阔的思维视野,要培养在根本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之处,在看似相近的事物之间发现差异,思维的无羁绊性正是向创新性归拢的一种思维过程。三是培育思维的洞察力和深邃性,即在创新活动进行过程中,要有深入钻研的精神,要培养能透过复杂的事物表面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思维的能力,培育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随机结合的能力。四是培育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可以说批判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孪生姐妹,培育批判性,就要敢于对社会传统的思想、大众认可的定论、专家认定的权威、世界公认的真理不迷信、不盲从、也不听任,勇于质疑、勇于挑战。五是培育鲜明的独特思维品质,要鼓励风格与众不同,要包容特立独行的个性,思维方式别具一格是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基本特征。

3 夯实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创新活动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创新行为的基础,是创新活动科学性、法律性和道德性的体现。提高科学素养是培育创新人格的关键。人类的创新活动一定要是符合社会利益,有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能够带给社会繁荣的;如果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创新活动,创新成果越大,对社会安全稳定的威胁越大、破坏性越强。因此,科学素养不等同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水平,而是在严格的法律意识、崇高的道德观和责任感的基础上的科学研究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创新人才一定要具有过硬的科学素养,要有扎实的科研功底,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有充分的人文情怀。

大学生把专业课程学扎实是进行科学创新的前提,但扎实的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所关注的侧重点在于科学的本质、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在于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等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培育:一是有效增加实验操作环节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尽量放手给学生亲身实践、实地体验,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效信息、严谨对待和科学分析实验数据,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科学研究者,能够深切体验到未知领域科学研究的乐趣,能够深刻感知科学研究应有的审慎态度,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减少灌输式、传授性的教学,增加共读、讨论和提问式的教学相长,让学生大胆猜想,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充分的思考、回味和质疑的余地,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进行学习。二是提倡多元化评价。对于学生进行的科研创新项目的考察、评审和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即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师、学者、企业家等担任评审员;要做到评价方法多样化,即既要用量化的手段评价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要通过谈话、观察、访谈等方法判断学生在自我认知、创新情感、随机应变能力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要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即不仅要评价学生创新过程中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且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设计方案、初期假设、过程调查、研究日记中的闪光点,并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评价;要做到评价时机全程化,即既要关注创新成果,又要对创新活动的动机、过程及过程解决方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4 营造创新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个性塑造、创新人格培育乃至今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学区房”。作为社会人,因为群居而天生具有竞争意识,在竞争环境中容易引发创新冲动,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则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格,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参与创新活动,体验、经历创新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共同营造创新氛围。第一,社会舆论、传统文化、社会价值导向对创新思维习惯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鼓励独立性、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人的创新思维水平普遍较高且男女差异也比较小。人的创新能力的有无、高下,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是否提出参与性直接相关。第二,家庭对孩子从小培养创新人格影响重大:有专制倾向、按部就班和理想完美主义家长,往往对孩子要求过高,或期望不切实际,对孩子过多地训斥、支配,则孩子容易缺乏自信,独立性较差,思维表现出刻板、固化、创新力低下的状态。对高创新力学生的家庭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孩子的父母具有以下共通性:富有表达性、独立性,主张地位平等、言论自由,允许孩子自由表现,鼓励孩子动手实践等。事实证明,孩子的创新性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氛围有关,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程度有关,与父母是否允许参与孩子的自主活动有关。第三,学校是传授创新技能、点燃创新火花、培育创新人格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考察着重在于“模仿复述”、“记忆背诵”、“简单理解”的教育理念以及“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性的培养,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答问、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科研项目的学校教育,能够对培育创新人格、提升创新力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提倡共读法、自学法、研究法、讨论法、类比法等教学方法,创建创新环境,模拟创新过程,给予学生最宽松、最民主、体验感最强的学习氛围。最后,好奇心、自信心、恒心等个性因素与个体的创新性具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创新人格培育的落脚点关键在于自己,需要个体能够自我激励,有冒险精神,勇于摒弃“好孩子”的标签,构建和善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环境。

[1]李洁,宿春礼.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人生紧要关头赢得成功的11种本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

[2]黄晋太.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

[3]孟祥林.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对比与创新教育发展探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创新力人格培育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全球十大创新力国家地区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