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有庆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重庆 400063)
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实现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1]。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图书馆界也在积极探索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让传统业务在线化、数据化,寻找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其中,图书的阅读率为58.8%,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时长为20.20 min,但纸质报刊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缩短。全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3%,其中,手机阅读率达到66.1%.在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有86.3%是18~49周岁人群,即近9成的成年人为49岁以下人群[2]。
20世纪初,随着高校扩招,大量适龄青年通过高考等途径进入大学学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据2016-04-08的南方都市报报道,我国每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上大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在中国高校学习。最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公布,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0%,预计2019年可超过50%.在2005—2015年的10年间,我国的本科毕业生累计达到2 853万,占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提升为47.2%[3],本科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新增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所以,现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影响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由此可知,高等学校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和使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里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4]。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纷纷扩建新图书馆,打造藏借阅咨习一体化的服务空间。新图书馆受限于以藏为主传统图书馆理念和技术发展的影响,一般根据功能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总服务流通借阅区、阅览区域、自习区域、藏书区域、学习功能空间、办公、采编及网络机房区域,其中,藏书区域的面积最大,一般都在50%以上。阅览区域是图书馆提供书报杂志和电子音像等文献资源供读者阅读的场所,而自习区域则是学生依靠自助服务进行读书学习的地方。在传统的图书馆内,这两者的面积都远远小于藏书面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部分期刊和图书都可以通过电子途径访问,师生们在教室、宿舍里可通过电脑连网进入数字图书馆,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掌上图书馆,均可查询下载文献,或续借图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他们不再因借阅纸本图书专程访问图书馆。近年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纸本书借阅率每年下滑10%[5].但是,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和问卷调查,进入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常年出现阅览自习室里供不应求甚至一座难求的情况。其中,阅览区域内90%的读者以学生自学为主,学习之余翻看图书杂志,考试期间自习的学生读者几乎达10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主动学习,阅读文献,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所以,学生学习的自习环境对他们的成才尤其重要。
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深刻影响他们人格、思维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成熟。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学科特长和专业特色,收藏了大量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借助这些经过筛选的书刊,通过学生们的阅读和思考,不仅能帮助他们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还能分享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塑造健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当学生们坐在静雅的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里阅读思考时,馆内窗明几净,宽敞安静的优雅环境和文化氛围,工作人员以人为本、周到细致的服务,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学习环境的需求。学生们普遍感到,在图书馆里学习自律性强、学习劲头高、学习效果好;取用图书方便,可随时查阅馆藏书籍和各种信息资源解惑答疑;还可找到历史、文学类的书籍来缓解疲劳,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学生们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思考和自习都主要选择在图书馆阅览室和自习室里完成。
现有的图书馆基本是按照以藏为主的功能设计的,馆内藏书面积远远大于阅览面积,造成图书馆内学习空间狭小,无法满足广大学子的学习需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图书馆阅览面积和藏书面貌的比例为1.8∶1,高校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读的图书可以只占总量的20%~30%[6].因此,高校图书馆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将图书大量放置到密集书库,藏书空间更多被改造成阅读自习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等,同时,馆内也悄然融合阅览室区域和自习室区域,提供尽可能多的传统空间为阅览自习服务,让师生读者感受到数字资源和空间体验的最好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图书、电子数据库不断充实到图书馆的馆藏中来,而图书馆建设更是向着人、机、书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吸引着更多的学生读者来图书馆学习。因此,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对阅览自习空间的管理,在人流量最多的阅览自习区域不断探索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扩大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促进阅读互动,提高阅读素养。作为文化殿堂,图书馆在建筑外形和空间构造方面理应为读者营造一种满足精神追求和知识需求的氛围。目前,很多高校将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馆舍,将新建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打造,聘请艺术家们为图书馆做整体的文化设计。例如,馆前广场设计画龙点睛的雕塑和小品,进门大厅里装饰主题浮雕或者壁画,馆内藏书布局规范合理,灯光背景明亮柔和,绿植装饰恰到好处。阅览区域摆放着干净整洁的桌椅,整齐划一的书架,墙上悬挂着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营造出大学精神、科学探索和文化教育的底蕴。
馆内的空间安排,除了办公、采编区域和网络机房区域外,也是将藏书区域尽可能安排得合理紧凑,流通量小或者零流通的图书尽量存放到密集书库,挪出较大的空间提供给阅览自习区域,增强学习功能,供更多的学生读者学习使用,
而较小的空间则设计成新的学习功能空间,比如信息共享室、学习研讨室,等等,为读者培训和阅读推广服务。
温馨舒适的环境需要有高科技的硬件保障。图书馆要加强现代技术应用,进出图书馆使用校园卡刷卡门禁系统,方便学生自由进出;出口处安装图书检测仪,减少图书丢失率;图书资源的存放场所,有醒目的标识物指引;馆内布置网络线路,设置免费WiFi,陈设界面亲和的电子查询和阅读平台,方便学生使用校内电子资源。而在图书馆门厅或者人流量较大的阅览自习区域,则竖立图书馆的各式宣传栏,向读者介绍图书馆的各类服务、培训和最新讲座,推荐新书资源和电子资源,倡导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表明,学习知识、获取资讯、休闲娱乐是微信公众号用户的3个最主要用途,占比分别为63.1%,53.6%,50.0%.百度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显示,2015年有近七成网民使用互联网学习,可见深度数字阅读服务将逐渐成为主流。有关调查统计,“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中90%以上单位拥有100个以上的数据库,中文数据资源几乎包括国内各大中文数据库,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知识资源系统等;外文数据库也极其丰富,涵盖期刊论文、电子图书、图像资料、视频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涉及所有学科,且电子期刊数量远大于电子图书。此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包括教学参考书系统、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专家学者学术库,等等。近年来,电子资源的访问流量上升得很快,高校图书馆用户已基本习惯通过互联网阅读数字资源,不少用户已依赖电子期刊和数据库进行科研和学习。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经费已明显向数字资源倾斜。例如,在清华大学图书馆2015年公布的文献采购经费中,电子资源占到65%;《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行动计划》也提出,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5年中由目前的4∶6调整到5∶5[7].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建设是纸质与电子资源并重,这些资源均依据各校的专业设置和知识系统构建,更符合本校师生的阅读需求。在纸质图书的采购方面,图书馆要继续增加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可读性强的高质量精品图书的藏书数量,同时,组织熟悉数字阅读的年轻馆员和骨干馆员,建立专业的数字资源整合队伍,对馆藏数字资源与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聚合。应用数字资源发现与整合技术,将各种分散、异构的数字资源集成到一起,
建立数字资源统一的检索平台,方便用户便捷获取数字信息;运用语义信息等技术对数字内容进行智能组织与挖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数字阅读推荐系统,让用户获取精准、个性化的数字阅读推荐服务;发挥云计算、云存储和跨屏云服务的优势,在云中集中组织、分发阅读内容,满足用户在多元终端上不断切换、连续阅读的需求;协同安排线上线下服务,统筹安排数字阅读服务与传统纸质服务,以满足用户线上线下关联阅读的需求。
图书馆正不断提高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一体化的服务水平,满足用户全时空的阅读需要。
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习,而自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能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该读什么书?怎样读好书?图书馆正在努力践行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希望通过阅读推广有效指导大学生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馆内空间宣传图书馆馆藏资源。在人流量多的阅览自习空间里,创造条件多角度、立体化大力宣传和展示阅读活动,例如张贴平面海报,在宣传栏或者电子屏幕上定期推出图书借阅排行榜、电子资源查询流量榜、馆长推荐图书(精品推荐)、新书推荐,等等,以吸引学生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图书馆还应成立大学生阅读组织,比如读书会等,组织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扩展阅读群体。同时,与各院系和社会力量多方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凸显书籍和阅读元素,提升师生阅读意识;定期开展与阅读有关的各种活动,比如举办“图书展览”“阅读沙龙”“阅读鉴赏”“读书竞赛”“汇报演出”“经典电影观摩”“主题展览”等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读书讲座、学术交流、真人秀图书馆等,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素质。
图书馆在阅览自习空间的服务实践中还应不断创新数字服务,紧跟数字潮流,吸引读者接受图书馆自助式、个性化和智能化的阅读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大图书馆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出高校图书馆在学术资源上的优势,倡导深度阅读;依托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功能强大的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支撑,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多元智能终端,依托大数据、语义挖掘等信息技术,大力推荐数字阅读,包括馆藏资源介绍,好书推荐,馆办电子期刊,创办主题论坛,微信推送文摘、书评、专题或者热点知识和链接,掌上阅读达人评选,等等,引领更多的学子爱上经典阅读,爱上图书馆。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学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已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应不忘初心为读者服务,深化服务理念,拓展服务空间,不断探索和创新阅览自习空间服务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培养国家栋梁,不辱使命。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7-11-29].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5/c64387-27255409.html.
[2]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7-11-29].http//www.gapp.gov.cn/ztzzd/rdztl/2017w orldbook/contents/10307/327521.shtml.
[3]权威发布!最新版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EB/OL].[2017-11-29].http//edu.people.com.cn/nl/2017/1016/c367001-29588440.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教高〔2015〕14号)[EB/OL].[2017-11-29].http//scal.edu.cn/gczn/sygc.
[5]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5):5-11.
[6]王元忠.高校图书馆建筑面积指标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97-102.
[7]茆意宏,朱强,王波.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现状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