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培俊
党的十九大是我党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十九大报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站在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的国际坐标上,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统领,以 “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以 “加快教育现代化”为路径,以 “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标准,浓墨重彩系统部署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的总体要求,提高育人政治站位,回应教育主要矛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刻理解和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事业战略部署的新内涵、新任务和新作为。
20多年前,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将 “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以党的意志提出,经过十八大以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有力推进中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大大增强了中国教育自信。这是优先发展教育的历史例证,也是教育战略摆位的世界范例。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新时代中国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新内涵。集中体现在5个维度: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党的文献中,将教育与民族复兴伟业联系起来,强调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论断前所未有。教育是民族强盛的基石。作出这样的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科学定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自信,也赋予教育事业神圣的职责使命。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十九大首次将建设教育强国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置于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框架之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强教,强国必先强教。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的强国作用,也为教育发展提出新目标、新方向、开启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置于一系列国家战略之中,强调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各项战略实施中的支撑作用。
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题,并在文中进一步强调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样的摆位,稳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举国体制,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的深刻把握。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且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还论述了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健康中国、社会治理等民生内容。报告在强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同时,将教育置于就业之前,足以体现教育对高质量、有效果、带素质就业和体面劳动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前提性作用。教育关系全民福祉。十九大报告将教育放在各项民生事业的首位,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十九大报告站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在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价值的同时,还明确了今后优先发展教育的新任务,并进行了整体设计,系统部署,高位推进。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十九大报告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教之根本。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任务书划定了重点章节。
十九大报告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指引,以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职责使命,明确提出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贯穿于教育全局,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策略,明确了建设 “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增强中国教育自信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和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素质教育”,并在第八部分提出了九大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着力点,系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三个重大教育基本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在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此举表明,十九大强调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四育”并举,大力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力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再次强调党的教育方针。
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报告聚焦学生利益和教师发展,突出强调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政府履职基础上,明确提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调动产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支持教育。
综上所述,十九大报告把握新时代教育特征,回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着眼新时代主要矛盾,分别针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九大类教育各自的突出问题,将上述5个方面的新任务充分体现进来,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策略,统筹融合,分类施策,系统推进,为各级各类教育担当历史使命,聚焦教育强国目标和迈上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战略指引。
当前,党中央发出了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伟大号召;教育部作出了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拿出教育得意之作”的战略部署,开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特色之路。教育工作者要登高望远,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深刻领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推进各项事业中的特殊战略意义;深刻领会教育事业对于支撑青少年学生发展、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奠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新任务上来,把新作为体现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深化教育改革”总体要求上来。自觉主动以“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重要标准检验教育工作实效,重点推进好5项改革:
在遵循规律上,要集中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基础性问题。“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及其成长规律,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力提升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
在思想认识上,要清醒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问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提高教育和人才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针对性和自信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工作行动上,要着力回答“怎么培养人”这一实践性问题。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检验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最终指标,是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着力改革各级各类教育的方式方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前教育 “入园难”、义务教育 “择校热”、高中教育“负担重”、职业教育 “吸引力”、高等教育 “同质化”、继续教育“散小乱”和特殊教育 “难融合”等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回应主要矛盾上,要着力解决 “体制创新”这一动能性问题。当前,相对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需要,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难以很好适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必须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改革创新的新思路解决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冲破教育领域历史性惯性、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约束,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新时代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大见成效,更高层次上、更大程度上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方式选择上,要着力解决 “优质均衡”这一长远性问题。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以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着力点,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转变,向教育内涵质量提升转变,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全面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成就,为建成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