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县教体局教研室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思想品德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结合在一起?笔者在本文从课程导入、课堂设计及课后实践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进行阐释,以供参考。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元素集中落实在课程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建构完整的学习框架和运行机制。因此,教师要在导入环节加入一些学生日常了解的知识,和学生迅速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确保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借助教学资源建构多元化的导入机制,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在对资料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完善新课导入机制,为后续课程框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课程设计十分关键,是师生建立互动关系的根本。课程设计结构和应用机制要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化因素联系在一起,能实现情感和素质的升华,为学生提升内化水平创造条件,从多个层面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要保证课堂氛围具备生活化气息。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内化效果,就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确保师生之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避免单方面的讲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呈现出一种较为适宜的生活化课堂结构和氛围。教师要结合课程特征及教学目标,将生活化内容以模块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完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爱在屋檐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将感恩作为课堂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在课下能落实“为母亲做家务”“为父亲捶背”等行为,或者在课堂中播放一些感恩父母的文艺宣传片,真正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课堂氛围。
第二,要保证教学内容中渗透生活化元素。教师在课堂结构建立后,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将其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保证思想品德课程能回归生活。例如,教师在讲解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内化水平,可以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比如,某位同学个人卫生做得很好,但是,这个同学在校园内常常乱扔纸屑,以至于别班的同学看见了,不仅会觉得这个同学非常不好,对整个班级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这就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素材。班级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起绰号”,这是不懂得尊重人的表现。在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教师将生活中的常识转化为知识,就能将教材中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变为道德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分析问题并尊重他人。
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将生活化素材作为根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能将思想品德的授课内容局限于课本,而是要向课外进行有效延伸,保证学生能多听多看,从而提高自身对思想品德的了解程度。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多读报纸,并且从上面摘抄有价值的内容,在下节课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根本,完善生活化教学机制和教学水平,确保学生能有效内化相关思想品德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有效考核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情况。例如,教师在讲解“礼貌的力量”时,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行为和不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区分,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身边的文明榜样》和《身边的不文明》为题目书写小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化水平,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从生活化要素出发,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完善知识传输机制,落实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回归,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