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解读和目标定位落实策略教学

2018-11-30 04:35江苏省仪征市龙河中心小学徐永军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数量条件解决问题

江苏省仪征市龙河中心小学 徐永军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近期学校组织了“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从所听的课和课后研讨看,个人认为教师存在以下误区:

1.策略教学就是策略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相割裂

例如三上“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的过程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同时理解数量关系,到这就是概括总结出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认为今天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策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不清

如策略与方法关系不清,重点混淆;策略意识与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等。例如四下的画图策略的教学,不少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画图”上,其实“画图”只是帮助学生来整理条件和问题,方便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数量关系,教学重点还是应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所以,要想把策略教学开展好,我想需要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体系入手,厘清关系,准确定位,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才能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1.整体把握,培养大局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创新设置的教学解决问题的单元模式,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思想方法,增强策略的运用意识。所以,策略教学单元不是孤立的单元教学,而是前后有联系的,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来分析、研究。

比如:三年级上册的“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教学起点在前面教材中就有孕伏,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例1:花坛边有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浇花,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浇花?就是根据两个条件求出小朋友的总数,这不是一个教学起点吗?当然,后续还有这样的积累,不断丰盈学生的认识。再看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中例3: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材中通过“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帮助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可以怎样解答?和同学说一说”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进行列式解答,“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查”渗透验算意识。这样的流程也是一个教学起点呀!正是前面教材不断渗透、预设,学生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到三上教学时就水到渠成。再看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里一道习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菜地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长多少米?”解决后一个问题时,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来思考,感悟“画图”的好处,为“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学习积累经验。

所以策略的教学不是特有的,在其他单元教材中都有安排。在教学策略之前,我们应该弄清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经验,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渗透,同时针对教材中一些孕伏点,要有策略的渗透意识。这样策略教学就不是一件难事,反而会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尝试,提升能力。

2.精准定位,增强目标意识

百度百科是这样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见,目标制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标制定,一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在重视解决问题的结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策略体验、策略的应用,让策略支撑问题的解决,反过来促进对策略的感悟和内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要从整个单元目标出发,确定每个课时目标的侧重点,把解决问题和策略体验、应用落在实处。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单元,整个单元有两个例题和一个练习,那么例1的教学侧重于对策略的感悟,例2的教学侧重于对策略的应用,练习的教学侧重于解决问题。依据这样的分析,三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和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第二课时:(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三课时:(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分析、定位体现了“解决问题”,也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策略”,增强了策略意识。据此目标就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目标在每个环节得以体现,让目标在学生的思考、交流中得以落实,实现数学素养“开花结果”的效果。

3.重点训练,提高目标达成度

(1)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积累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如能一眼找到题目里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快速反应,必将促进解决问题的教学。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强化。

新课教学中,注重理解。这个主要体现在四则运算学习中,我们知道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理解数量关系,反过来数量关系的学习又促进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这里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强化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加法意义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表述:3个和2个合起来是5个,再往后就可逐步进行类似于“根据……和……求……”的训练,长期的积累,学生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就厚实了,在理解题意中就可主动、快速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了。

平时训练中,注重强化。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理解的训练,就跟日常口算训练一样重要。比如:给出两个有联系的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求什么问题;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稍复杂点的,就是出示三个条件,让学生说说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2)重视基本解题思路的渗透

思路是指思考的条理脉络,通俗的解释就是心里的想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需要我们平时对基本解题思路的渗透、熏陶,通过学生的“说”呈现学生的想法,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就可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逐步养成按步骤进行解答题目的习惯,积累数学经验;到了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时,需要学生说说“根据……和……可以求……,再根据……和……求出……”或者“要求……,需要知道……和……,……已知,……未知,所以先求……”这样的解题思路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尤其是一些较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策略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渗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助于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加强回顾反思的运用

课标中在“问题解决”里提到: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回顾与反思”环节正好落实这一目标,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五年级下册教学转化策略时,学生在解决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1)刚才是怎样判断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帮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策略的具体内容。(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帮助学生感悟转化策略的价值,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转化的策略。(3)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感受到转化策略并不是那么高深,我们早已用过,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策略运用的广泛性。通过及时反思,提升、内化、概括活动经验,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当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更好地实现它的教育教学价值。

[1]沈重予,王林.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第一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141-157.

猜你喜欢
数量条件解决问题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统一数量再比较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头发的数量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