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雅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九大报告里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等。重点实验室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1],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公共创新服务、支撑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河南省委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奋力建设以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首的“三大高地”,吹响了新时代河南创新发展的号角。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豫发〔2013〕7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26号)、《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豫科〔2016〕83号)、《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等一系列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着力培育支撑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力量,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重点实验室势在必行。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战略下急速发展起来的,更有针对性地对本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各类重点实验室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
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实验室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促进开展创新活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源泉和开放共享的创新环境。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主体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基本实现了科研领域和创新主体的全覆盖。
1.1.1 聚焦前沿科技,推动成果转化。河南省以往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较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对成果转化的思想观念不强,导致成果转化的效率不高。目前,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转变了以往的工作导向,以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推进产学研合作,聚焦前沿科技,着力促进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河南省相关产业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1.1.2 发展民生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河南省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民生科技的支持力度,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提升民生福祉。河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也以此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设重点实验室。如,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建设的“省煤炭绿色转化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解决大气污染、环境污染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造成的多重威胁。
1.1.3 打破学科局限,拓展研究领域。以往,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仅限于自然科学的领域,研究方向上过于相似,学科布局不够完善,不利于新的学科交叉。如今,河南省打破了这种学科局限,拓展了研究领域,拥有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批重点实验室。如,依托郑州大学建设的“省金融工程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有关课题,推动河南省科技金融大数据研究平台的建立[3]。
截至2017年10月底,河南省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84家,包含了电子信息、材料与机械工程、化学化工、医学等领域,创新能力强,研究成果显著。其中,依托郑州大学申报建设的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列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建设计划。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上级部门划拨的运行管理费和科研课题研究经费。目前,河南省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总量少,比例低,在实验室引进和培养杰出人才、支持创新性研究课题、维护维修大型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经费存在缺口,不足以支撑重点实验室对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的分配和调整。实验室用于开展符合既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科研经费明显不足,存在研究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去竞争研究资源和研究经费的情况,不利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
从建设初期发展至今,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总体来说开放力度较低,开放效果不佳。开放工作对于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把对外开放作为一种提高自身创新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造成开放流于形式和疏于监管,距离实行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开放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联合的形式匮乏,实质性内容不够,无法充分地开展交流,不能有效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开放课题小而分散、共享设备机制不完善、共享信息不通畅等都是当前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亟待改善的地方。
重点实验室建设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有实力、有创造力的实验室队伍。目前,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整体质量偏低,缺乏具有学术带头作用和竞争力的创新引领型人才。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地理位置、待遇以及科研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人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受到限制,难以获得重大创新性成果[4]。另外,研究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比例偏低,不利于研究的可持续进行。由于缺乏引领学科发展的人才队伍,基础研究工作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河南省科技厅是实验室的管理部门,在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范围内,省直有关部门、各设区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托单位是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实施单位。这种模式管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但从开放性和流动性角度来说,不易形成联合与竞争机制,制约了实验室之间研究项目的合作及人才的流动,造成重点实验室、项目、人才三者相互分离,不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5]。
推动重点实验室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力为核心,瞄准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大力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助推重大成果产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通过提供优良的研发条件、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加快形成对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等措施,引导出成果、出人才并重,稳定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推动实验室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设置一定数量流动岗位,吸引本学科领域国际顶尖人才共同开展联合研究。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注重研究成果创新质量、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和学科交叉的趋势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原有实验研究硬件资源整合和配置,积极开拓仪器设施的功能和推动极限研究手段突破,推动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搭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实验研究平台。加强实验室公共实验研究平台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科学前沿、实现技术变革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保障[6],同时,发挥实验室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平台建设服务功能。
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深化资源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实验室认可度,力求更高的科研效益[7]。第一,重视科学普及,对外开放服务。推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大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吸引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探索和创新共享机制。第二,拓宽渠道,寻求新的联合形式。如,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等,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的结合。第三,树立国际化开放理念。实验室应发掘优势,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在科学研究、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更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要打破制约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的机制体制壁垒,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在人员岗位设置与流动、创新资源配置、科研经费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创新的、高效率的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机制体制。加大实验室建设工作上的人财物投入力度,为部分专项建设提供资金支持[8]。加强对实验室经费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实验经费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建立定期考核与评估机制,对现有考核评价体制进行不断改进,确保重点实验室政策导向和评估指标得到完善[9]。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应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切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承担各类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