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雨 (江苏南通市小海小学)
当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语文教学中,一场“互联网+”的变革也正在悄然展开着。有人说:“互联网+教育,即智慧教育。”因此,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就需要充分整合、运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优势,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巧妙融合,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基。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靠声音、动作和颜色来思维的。”“互联网+”就充分整合了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声音、图片资源,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减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陌生度,在极富趣味的情境下更好地展开学习。
如《拉萨的天空》一文以简练而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拉萨天空的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本中的语言生动形象,但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诵读品味,显然就违背了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但无法达成预设的目标,甚至会触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为此,教师就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紧扣课文内容出示了有关“拉萨天空”图片,奇特的形态、湛蓝的色彩,都极富情趣,引发了学生的种种猜想。学生在互联网资源的观察下想象着、表达着……随后,重新走进文本,学生的学习情趣一下子激发出来,文本中灵动的词语、精妙的比喻,都与出示的图片相得益彰。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始终对应着互联网中的图片资源,形成图文并茂的整合效果。
教师正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择取了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的图片资源,为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内容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提供了有效的认知支撑。
由于“互联网+”大量资源的介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在教师单一的渠道上,而从“互联网+”的平台上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为更好地走进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大禹治水》一文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凭借教材中仅有的文字难以对大禹这个历史性人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对其治水的过程难以形成通透地把握。笔者在教学中就引领孩子们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收集了关于大禹以及其治水的资料,并相机了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排查、梳理,选择与课文的主旨相关的资料,借以历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有的人分享了当时水灾的泛滥程度,有的人分享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细节,还有人分享了大禹治水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
如此丰富多元的资源,是语文教材所无法包容的。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让更多丰富资源进入到课堂之中,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彰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价值,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文本内容向文本的言语形式转变,为学生搭建丰富可感的实践平台,在扎扎实实的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但语文教学决不能停留在“有意思”的层面上,如果只是莞尔一笑,语文的本质属性就完全丢弃了。教师在“互联网+”平台中为学生收集、播放了一段“狐假虎威”的动漫视频,但播放时教师屏蔽了角色对话的声音,形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哑剧。随后教师引导:“看着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读着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你能给人物增加对话吗?看看他们在视频中都说了些什么?”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学生从百兽们四处逃窜的样子想象出了他们紧张的样子,有的从狐狸与老虎的神态中揣摩出他们对话的经过;最后,教师还利用学生创编出来的对话,尝试为无声视频配音,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为学生呈现了新颖的“无声视频”,为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语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掌握技术,强化“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高度整合,真正为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1]徐艳荣.“互联网+”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探讨[J].课外语文,2017(5).
[2]张全坤.“互联网+”时代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J].中国教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