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子 李教授
我们总是在做饭炒菜—把饭菜端上桌子—放好碗筷后,再享用饭菜。即使吃一口饭菜,也可以分为张嘴—把饭菜送入口中—咀嚼—下咽几个步骤。
我们也总是听到预备铃、上课铃后,等待老师走进教室、说开场白、讲课;下课铃响过后,老师宣布下课后我们离开教室。其中,老师“走进教室、说开场白”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细化为老师走向讲台—站定—整理教案—立正—扫视学生—向大家问好—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说“请坐”—开始上课这么几个步骤。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就像宝塔、像车厢、像竹节……是一层层、一段段、一节节的。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作文也必须有段落、有层次。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
许多同学写作文时不善于分自然段。从作文开头开始,就收不住了。一页写完,他们还没有分出自然段!这样的作文,看起来就像是密不透风、漆黑一片的墙。
不分段的文章,是不尊重读者的表现。何以见得?读这样的文章,读者必须先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拼命往下快读才行。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但是这种不分段的文章读个三四行,就已经面红心跳、上气不接下气了。
有些同学的文章虽然分段,可总是只分“开头”“中段”“结尾”这么三大段。这样的文章虽然比前述的例子要好些,但还是不够好。举个例子,人体大致可以分为头部、上身和下身,但是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仅仅头部就又可以分为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胡子等。所以,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把“眉毛段”“胡子段”也都分出来才好。
多分段,除了可以让文章体现生活本身的次序,还有一些别的好处。首先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
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提到传说中的白
蛇娘娘因压在她身上的雷峰塔倒掉了而获得了自由。文章的最后写道: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最后的两个字,鲁迅先生竟然让它们足足占了一行!这样充分地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白蛇娘娘得救,而法海和尚永远待在螃蟹里出不来的欢欣。要是“活该”两个字跟在前一段的末尾,力度恐怕就要差了许多!
其二,可以突出作者要表达的重点。
我现在写“首先……”“其二……”的时候,就采用了分自然段的方式。这不仅突出了“提纲挈领”的重要性,而且也比较醒目。所以,几乎可以说,只要是标题、提纲,都应该另起一行,成为一个自然段。
其三,可以使文章富有节奏。
多分自然段后,读者在读我们的文章的时候,有喘息、有停顿、有节奏感。
此外,从整个卷面来看,多分自然段的文章有层次、有参差。这样的文章不会让人透不过气来,使读者觉得卷子上仿佛开了许多用来通气的窗户似的。
其四,唉……这点是说还是不说呢?还是说吧!那就是:考试的时候可以减少书写的字数,同时也就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许多同学在做作文试卷的时候,若是没有把稿纸的格子填得满满的就不放心,因为他们生怕字数不够。其实,统计作文字数时,是把标点和空格都算进去的。所以,如果正确地划分自然段,不但可以让空格占位置、文章层次比较清楚,卷面也会显得比较干净。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行文至此,如果大家对分段的意义还不够了解,那么请读读下面这篇不分自然段的文章,看看有些什么感受?然后,请为这篇文章分分自然段。分好段后,请再读读,看看感觉如何。
路灯
季音
沉沉黑夜里,一盏盏高悬的路灯发出耀眼的光芒,驱散了黑夜,给夜行人照亮了道路。无论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夜,它不畏苦辛,从不懈怠,始终坚毅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把一片光明洒向人间。深夜,当人们都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它却依然不倦地屹立在路旁,把灯光射向可能隐藏着凶险的角角落落,警惕地护卫着和平宁静的城市。路灯对社会是公平的。它没有势利眼,绝不以贫富和有无权势论人。不管是在穷苦冷僻的小巷,还是在高楼林立的繁华大街上,它一视同仁,都同样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地为大众服务。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就是路灯的品格。
(原载《新民晚报》2012年9月10日)
读完了本文、做完一遍分自然段的练习,大家也就有了写记叙文的材料了。所以,我请大家写一篇“分段是个好东西”的记叙文,记叙这次学习作文的过程。
好!我等着大家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