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肖梅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许鹏飞主任医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曹爱华主治医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我是一位早产儿的妈妈,孕晚期下楼梯时不慎滑了一下,宝宝便在危急中出生了。出生时宝宝不足33周,体重也不足2千克,看着暖箱里他小小的身躯,那段时间的我,每天都如同煎熬一般,既心疼又后悔—为什么自己那么不小心?
现在宝宝的纠正月龄已经2个月了,营养吸收比较差,刚满月的时候还得了一次呼吸道感染。特别想知道早产儿应该怎么喂养,需要一直吃早产儿配方奶吗?辅食添加有什么特殊要求吗?书上说早产儿的孩子容易得脑瘫,我每天都很担心,脑瘫能预防吗?”
收到这位妈妈的求助之后,我们马上联系了北京、上海等地专注早产儿养育的儿科医生,和早产儿妈妈们一起,从营养促进到早期锻炼都做好防护,让这个提前到来的小天使,能尽早和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地跳,尽情地笑。
世界卫生组织将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由于宝宝在母体内发育时间过短,其各脏器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并未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再加上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以及出生后常常发生许多与早产相关的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以及功能不全、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等健康问题。
为什么胎宝宝会这么着急出来呢?发生早产时,孕妈妈该怎么办?
如果你在孕中期、孕晚期(37周以前)出现以下任何症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 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分泌物性状发生改变。性状改变指分泌物变成水样、黏液状或带血色(即使仅仅是粉红色或淡淡的血迹)。
● 出现阴道流血或点滴出血。
● 腹部疼痛,类似月经期样的痛,或者1小时内宫缩超过4次(即使是宫缩时没有疼痛的感觉)。
● 盆底部位有逐渐增加的压迫感(你的宝宝向下压迫的感觉)。
● 腰背部疼痛,特别是在你以前没有腰背部疼痛史的情况下。
● 怀孕时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40岁。
● 孕前体重过轻。
● 怀孕时体重超过80千克。
● 曾发生过早产、早发阵痛、妊娠早期或中期流产。
● 曾罹患肾盂肾炎。
● 曾患有子宫颈闭锁不全。
● 曾有不良的产科病史。
1 左侧卧位以提高子宫胎盘的血流量,降低子宫活性,使子宫肌松弛从而减少自发性宫缩。
2静脉滴注平衡液500~1000毫升,以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流,减少子宫活动。
3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做肛查或阴道检查,以了解子宫颈容受及扩张情况。1~2小时后如果宫缩消失,不再复查,以免刺激阴道和子宫颈,诱发缩宫素分泌。
通过以上处理,40%~70%的准妈妈不需要其他治疗来缓解。若情况不见改善,应再次肛查或阴道检查以明确进展程度而给予相应处理。
1饮食均衡
饮食以均衡摄取为原则,怀孕初期不需要特别增加食量,但要注意叶酸的摄取。因怀孕头3个月是胎儿神经管发育的关键期,摄取足够的叶酸有助于胎儿神经管的发育,并可降低胎儿发生神经缺陷的几率。叶酸可从深绿色蔬菜中获取,但是叶酸为水溶性维生素,容易在烹调过程中流失,所以最好每日补充叶酸片0.4毫克。
2 控制体重
适度的体重增加也是稳定孕期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重过轻或过重都容易引发早产。怀孕后,尽量将体重增加控制在12~15千克以内。
3 卫生习惯
怀孕后分泌物会增多,如果不注意卫生,就可能增加患泌尿道感染的机会。感染严重者可能引起胎膜早破,引发早产,因此应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分泌物量多时可用护垫,但一定要勤更换。避免过分清洁阴道,以免清洗掉保护阴道的黏液。
4适度运动
一般来说,孕期适当进行缓和的运动,以维持体力和肌力,有助于产程的进展。怀孕前一直有运动习惯的准妈妈,怀孕后仍可保持这个习惯,强度需考虑自身体力而定。平时不习惯运动的准妈妈,可在每日晚饭后到自家附近散步。
TIPS
孕妇运动时一定要避免压迫腹部,运动时间也要控制得当,不宜过度,有时过量运动也可能引发早产!
5 性生活
如果存在早产的高危因素,孕晚期就要避免性生活,以免刺激子宫收缩引发早产。
6 定期产检
定期产检可了解怀孕期间的各种状况,且医生会根据孕妇的怀孕情况给予最适当的建议和处理。千万不要认为身体无任何异常状况就不按时进行产检,有疼痛和宫缩时也不要忍耐,一定要尽快就医。
1 外形
皮肤柔嫩,呈鲜红色,表皮可见血管,胎毛多,胎脂布满全身。颅骨骨缝宽,囟门大,囟门边缘软,耳壳软。指(趾)甲软,达不到指端,足底纹少。乳腺不能触到乳腺结节。男婴皋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 体温
早产宝宝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产热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宝宝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3 体重
早产儿比足月宝宝长得快得多,足月宝宝1周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而早产儿宝宝出生时体重低,如果喂养得当,可以发生“追赶生长”,在矫正月龄6个月时即可赶上同月龄的足月出生的婴儿水平。但是由于长得快,若某些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极易发生佝偻病及其他营养缺乏症。
4 免疫
早产儿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血浆丙种球蛋白含量低下,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比足月儿差,所以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极弱,即使轻微感染也易发展成为败血症。
5 呼吸
早产宝宝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加上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6 消化
早产宝宝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容易发生呛奶和乳汁吸入,加上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宝宝出现时间早,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由于追赶生长的需要,早产儿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量较高,但对乳糖和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
7 血液
由于生长速度快,血容量快速增加导致血红蛋白稀释,以及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反应低,早产宝宝在出生后可发生外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称之为“早产儿贫血”。早产儿血小板数比足月新生儿少,且毛细血管脆弱,因而容易发生出血。
8 肾功能
肾发育不成熟,抗利尿激素缺乏,尿浓缩能力较差,所以生理性体重下降显著,而且容易因感染、腹泻等而出现酸碱平衡失调。
作为一般的标准,当早产儿体重增至2000克以上;能自己吸吮进奶;在一般室温中体温稳定,体重以每天30~50克的速度稳定增长;不需吸氧,无呼吸暂停及其他病理情况时,就可以出院回家了。要注意的是,尽管早产儿体重已长到2000克以上,但还是比足月儿的抵抗力弱,所以绝不能疏忽大意,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评估早产儿的发育状况,包括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
不论是呼吸系统还是消化系统,早产宝宝的成熟度都远低于足月宝宝,所以极易发生呼吸系统感染以及胃肠道疾病,肺部感染、坏死性肠炎、黄疸等都是早产宝宝要应对的疾病关卡。
作为早产儿的父母,更有必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到及早发现。
早产儿对胆红素的转运和代谢能力差,和足月宝宝相比,更容易出现黄疸。而且比足月儿黄疸出现得要早,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
足月宝宝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血清胆红素浓度最高不会超过12. 9 mg/dl,7~10天消退。早产儿黄疸出现时间则要更早一些,黄疸程度较重,胆红素最高可达15mg/dl,持续2~3周或者1个月才会消退。
宝宝发生黄疸时家长不要太着急,要冷静对待宝宝的病情。如果无法判断可以去正规的医院让医生给出诊断,病理性黄疸医生会让宝宝接受蓝光治疗。
由于早产儿过早出生,停止了胎内的骨髓外造血,因而不能适应生后机体快速的生长发育。加上孕8个月后胎儿才从母体获得较多的铁,所以早产儿天生铁的储存不足。出生后1个月以后血清铁量急剧下降,加上早产儿发育太快,需要血量增加,但本身的造血功能比较差,赶不上体重增加的速度,所以很容易造成贫血。
除了仔细做好早产儿的营养促进,铁等营养元素的补充也要及时。关于营养补充的知识,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会看到详细的早产儿营养方案。
早产儿的免疫防线非常薄弱,再加上出生时肺部发育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很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病程相对较长,容易有并发症,也是危及早产宝宝健康的重要因素。
1 肺部感染
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有可能是吸入性的,也可能是自然感染的,还可以是继发于气管插管等医疗操作之后。早产儿发生肺部感染时多数表现不典型,不容易被发现,如果宝宝有呛奶、吐泡沫、口鼻青紫,应及时去医院确定诊断。
2 肚脐感染
肚脐是一个开放的伤口,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很容易在此生长繁殖。如发现早产宝宝脐部有红肿、脓性分泌物,应考虑有脐炎,马上去医院。
3 皮肤感染
皮肤脓疱疹是早产儿常见的皮肤感染,常由于皮肤损伤、皮肤护理不当所导致。少数的脓疱疹可以用75%酒精擦拭,全身性的皮肤脓疱疹则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洗澡,如黄连素、利凡诺等。
4 口腔感染
口腔炎、鹅口疮都是新生儿常见的口腔感染,可以是口腔卫生问题引起,也可以是因为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菌群失调。早产儿黏膜屏障的抵抗力较低,比足月儿更容易引发口腔感染。不过早产宝宝的表现不明显,主要是不愿吃奶、吃奶时哭闹、面颊内侧口腔黏膜可见白膜,用制霉菌素涂口腔可以治愈。
5 消化道感染
早产儿肠道感染可以是肠道本身感染,也可以是全身感染引起,和足月儿相比症状较重,更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应及时治疗。
6 败血症
早产儿的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有可能是局部感染加重导致的全身感染,也可能找不到任何原因,但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反应不好、不爱吃奶、不哭不闹很安静,此时就要考虑败血症的可能,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7 化脓性脑膜炎
早产儿的化脓性脑膜炎是全身感染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所致,此时细菌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早产儿的化脓性脑膜炎表现的惊厥常不典型,不容易被发现。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应选用足量、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宝宝提前出生,体重不达标,对于这么一个小不点,带给爸爸妈妈的不是喜悦而更多的是迷茫、焦虑和担心。早产宝宝出院了,该何成功喂养一个早产宝宝对新手妈妈来说将是一个挑战。
转变期
转变期即生后7天以内,此时要维持早产儿的营养和代谢的平衡。
稳定—生长期
即临床状况平稳至出院,此时的管理目标是达到分娩前子宫内的体重增长速率,平均15克/(千克·天)。
出院后时期
指出院至l岁,此时的营养目标是达到理想的追赶性生长。
一旦在早期缺乏营养供给,以后将很难出现理想的追赶生长,因此怎样在早期选择合理的喂养方案,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出院后强化营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家长误认为出院后即可转为未经强化的母乳或足月配方奶喂养,殊不知这种营养方案不能填补早产儿生后早期在能量和蛋白质方面的累计缺失。家长应认识到早产儿出院后继续强化营养的重要性,帮助早产儿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
1 早产儿母乳
对于出生体重>2000 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要的选择。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2 母乳+母乳强化剂(强化母乳喂养)
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应添加母乳强化剂,含有蛋白质、钙、磷、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混合成分的母乳强化剂(HMF)能够弥补早产儿母乳喂养的不足。
母乳强化剂的添加时间是当早产儿能够适应100毫升/(千克·天)的母乳喂养之后,将母乳强化剂加入母乳中进行喂哺。出院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至胎龄40周。HMF在国外有多种商品化产品,有粉剂和浓缩液态奶。
3 早产儿配方奶
早产儿配方奶保留了母乳的许多优点,使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素易于消化和吸收,同时适当提高热量,强化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母乳对早产儿营养需要的不足,但早产儿配方奶缺乏母乳中的许多生长因子、酶和IgA等。一般来说,适合体重<2000克早产儿的乳类是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前者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生物学功能都应作为首选。
4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介于早产儿配方奶和标准婴儿配方奶之间,是一种过渡配方,适用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应该至少使用至纠正胎龄40周,甚至校正月龄3个月。
5 婴儿配方奶
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近足月儿或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Tips
早产儿的强化营养应该持续至校正年龄3个月到校正年龄l岁,每个早产儿具体需要强化到什么时间,需要医生根据出院后定期随访其营养状况及体格发育来进行判断。一般认为强化时间应该延长至早产儿达到理想的追赶生长,且每日体重增长达20~30克/天。
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患、能耐受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尽早开始喂养。出生体重>1000克、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 小时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产窒息、脐动脉插管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克)可适当延迟24~48 小时再开始喂养。喂养的方式取决于吸吮、吞咽、呼吸三者间的协调度和成熟度。
经口喂养
适用于胎龄>34周、吸吮和吞咽功能较好、病情稳定、呼吸<60次/分钟的早产儿。
管饲喂养
适用于<34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或由于疾病因素不能直接喂养的早产儿。包括间歇管饲法和持续管饲法,多采用前者,后者用于严重胃食道反流。
微量喂养适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病情较危重的早产儿在转变期的喂养。每天将小于10~20毫升/千克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奶液不必稀释。如能耐受则逐渐加量,在5~7 天内(即转变期结束时)加到20毫升/(千克·天)。这种微量的喂养方式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帮助尽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喂养。
增加奶量
在稳定——生长期应循序渐进地增加奶量,以不超过20 毫升/(千克·天)为宜,否则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每天增加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视耐受情况每1~2天增加一次,大多至出院时喂养量可达160~180毫升/(千克·天)。
早产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有个体差异,与其发育成熟水平有关。应综合评价早产儿的表现,而不是仅仅根据月龄。辅食添加种类包括蛋豆鱼肉类、五谷根茎类、蔬菜水果类,缺一不可,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少吃零食饮料。
早产宝宝什么时候能吃辅食?
正常孩子出生后4~6个月就要开始添加辅食,但是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就不能按照这个时间添加辅食,否则胃肠负荷不了,孩子反倒容易营养不良。早产儿何时添加辅食呢?下面几点必须注意:
1 在不影响奶量的前提下适量添加,即奶量不减。
2 婴儿进食时间已规律,夜间不再喂哺,婴儿体重多超过6.5~7千克,每日奶量达800 毫升以上,提示消化功能较成熟。
3 婴儿可控制头在需要时转向食物(勺)或吃饱后把头转开,显示婴儿动作发育较成熟。
4 胎龄小的早产儿引入时间相对较晚,一般不宜早于校正月龄4个月,不迟于校正月龄6个月。
5 当早产宝宝纠正月龄达到6个月时,即使添加辅食宝宝兴趣不大也要坚持。
6 添加辅食一定不要在两顿奶之间,尤其是本来吃奶就不多的宝宝。应在喂奶前或喂奶后,基本不因加辅食增加宝宝进食次数。
早产儿的饮食习惯更为重要
和大多数正常的孩子一样,在辅食添加初期重要的不是辅食提供给宝宝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否则早产的宝宝更容易在幼儿时期出现饮食问题,如喂养困难、挑食、边吃边玩、追喂等,建议:
● 从原味的米粉开始。
● 先加菜泥后加果泥。
● 从泥糊状食品开始,逐渐过渡到碎块再到成人食品。
● 定时定点定量。
● 吃饭时一定让宝宝参与,但一定不要伴随其他活动:如看电视、玩玩具、唱儿歌等。
试试让宝宝最后吃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定无法做到我们先把肚皮填饱后,再喂宝宝或让宝宝吃饭,所以,几乎所有的宝宝对成人食品的兴趣都超过对爸爸妈妈精心为自己准备的食物,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在吃饭时心不在焉,甚至跑来跑去或者拒食。
如果我们能在宝宝热切的关注下幸福地享受美食,那么宝宝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不仅习得了吃饭的技能,而且吃饭的礼仪、吃饭的享受及父母亲情的感染,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何不试试让宝宝最后吃,或者让宝宝和我们一起享受快乐的进食过程呢?
1 维生素D
根据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早产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1000U/天,3月龄后改为400 U/天,直至2岁。该补充量应该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
2 铁剂
早产儿铁储备低,生后2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4毫克/(千克·天),直至校正年龄1岁。该补充量包括强化铁配方奶、母乳强化剂、食物和铁制剂中的铁元素含量。
一般在矫正胎龄以前,孩子每天每千克体重增长15克,身高每周增加1厘米,这是比较理想的生长发育状况。矫正胎龄以后,实际年龄减去矫正胎龄的月份,也就是早产儿应该达到的这一年龄段。一旦体重、身高、头围达不到正常的范围,要及早在喂养等方面寻找原因,及早纠正。
1 检测频率
一般早产儿生长发育监测频率,建议6月龄以内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
2 监测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由于目前尚无我国早产儿的生长标准,因此在早产儿2岁以内,应按照矫正月龄(出生日期是预产期)计算,再与足月儿的生长标准进行比较来确定其实际生长水平。
住院期间
参照正常胎儿在官内的生长速率,平均体重增长15克/(千克·天),身长增长1厘米/周,头围增长0.5~1厘米/周。
出院后
体重增长矫正月龄3个月以内20~30克/天 ,6个月以内15克/天,9 个月以内10克/天 。身高增长>1厘米/周。头围增长矫正月龄3个月以内>0.5厘米/ 周,3~6个月>0.25厘米/周。
早产是所有产妇都不愿碰到的事,胎儿在肚子里多待一天比出来待一周甚至一个月都要好。但是万一不幸碰到早产,产妇也不要太惊慌,家庭成员、产妇要配合医院做好早产儿的护理,帮助宝宝度过难关。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小于260天)、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身长在46厘米以下的婴儿。过早地来到人世,使早产儿先天不足,体内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体质弱,适应环境能力差。早产儿应在医院接受治疗,进行气管插管并注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出院后,家长也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呼吸。由于早产儿比较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因此一旦发现早产儿“忘”了呼吸,家长要及时刺激他,如弹弹他的脚板底,提醒他呼吸。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规则,甚至出现频繁的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此外,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要保持张开状态而不萎陷,需要一种称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参与。
早产儿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容易出现肺泡萎陷,通气降低,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因此,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性大于足月健康的新生儿。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成为细菌侵袭的通路。脐部为开放的伤口,细菌易繁殖并进入血液。部分免疫球蛋白虽可通过胎盘由母体进入胎儿,但与胎龄有关,胎龄越低,免疫球蛋白水平越低,故早产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败血症。
早产儿由于先天不足,抵抗力较弱,他们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雨,所以应密切观察,以防万一。对早产儿的观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早产儿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较足月新生儿差,过冷过热均可对早产儿产生不利影响。过热可能引起发烧,过冷则易患皮肤硬肿症,甚至合并肺炎。
睡眠状况是不是很好、清醒状态吃奶后是不是很安详,这些都直接关系早产儿的健康水平。
健康的新生儿应呼吸均匀、哭声响亮,手脚活动灵活,对外界反应灵敏。对于早产儿,要看他对光线的眼部反应如何,对声音的反应如何。
新生儿一天小便6次以上,说明摄入水分足够,少于6次应及时补充水分。胎粪多为深绿色,出生后2~3天可排尽。大便一般质地均匀,无明显的酸臭味。如果是母乳喂养,粪便为浅黄色,奶粉喂养的粪便则为黄色或金黄色。早产儿消化系统差,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看医生。
Tips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看医生:
● 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者;
● 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
● 吃奶骤减,脸色蜡黄,哭声很弱;
● 突然发生腹胀;
● 发生痉挛、抽搐等。
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马瑞斯教授的研究发现,抚触对早产儿生长能带来诸多益处,可作为早产儿时期综合干预的措施之一。早产儿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经过一定时间按摩,可以使婴儿摄入的奶量明显增加,头围、身长、血红蛋白、体重均明显增高。抚触是一种被动式的运动,皮肤的接触能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利于大脑发育。抚触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感受到爱,能更坚强地成长。
要注意的是,抚触时要确保房间内温度适当,一般保持在20℃~30℃。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选在宝宝吃饱后1~2小时清醒时为佳,不要选在吃饱后、饥饿时或想睡时。
根据早产儿的生理特征,家长在护理宝宝时尤其需要当心。精心护理对早产儿是十分重要的,最关键的有以下6点: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调节能力比足月新生儿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早产儿肌肉活动少,皮下脂肪少,抗寒能力差,容易散热,体温偏低,所以早产儿要特别注意保暖,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8℃,室内相对湿度在55%~65%。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
早产儿汗腺发育不全,散热的机能差,在高温环境中体温会随之升高,发生高热,因此应注意经常在腋下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一般早产儿的体温应保持在36℃~37℃,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
很多家长都误认为早产儿体质弱,怕感冒,就给他减少洗澡的次数。其实,早产儿的皮肤薄,更容易受细菌感染,清洁就显得更为重要。
当宝宝体重低于2.5千克时,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宝宝的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皱褶处。
若体重在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达100毫升时,可与健康新生儿一样洗澡。清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褶皱部位,屁股每次换完尿布后都要及时用清水清洗并擦干。
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妈妈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妈妈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早产儿的口腔要用凉开水清理,防止口腔感染。
早产儿的复查尤为重要,复查项目包括眼底检查、听力筛查、生长发育检测等。早产儿比足月新生儿弱小、抗病能力差,所以要特别注意预防各种疾病,尤其应该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的病变。其中眼底检查一直要检测到生后4~6个月,有条件的要随访到半岁。
只有当宝宝体重达到2000克时,可以考虑实施预防接种。由于宝宝出生体重、经历的疾病过程也不同,预防接种程序只能因人而异,目前实施的预防接种的时间是针对足月宝宝制定的。因早产宝宝生长发育状况滞后于足月儿,特别是免疫系统没有足月儿成熟,以致某些疫苗接种后效果不理想。因此,早产儿预防接种某些疫苗的时间应稍有改变,由医生为宝宝制订特殊的预防接种时间表,新妈妈应该根据这特殊的时间表到当地保健部门为宝宝进行接种。
但是,如果产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不论胎龄和出生体重,都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给早产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抚触与穴位按摩都能促进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但穴位按摩由于对相应的穴位进行了刺激,更具有健脾、补肾的功能,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着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根据早产儿在不同月龄的生理发育特点,将按摩手法总结如下:
操作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很重要,会使婴儿感到舒适,起到更好的效果。1
选择温暖安静清洁的房间,室温保持28℃~30℃。早产儿可在暖箱中进行,冬季箱温保持在30℃~32℃,夏季28℃~30℃。同时可播放柔和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2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按摩,在吃奶半小时至1小时后进行,或者选择沐浴后。不宜过饿过饱,婴儿疲倦或者烦躁不安时不宜抚触。
抚触手法
此阶段宝宝还模仿在母亲体内的生活环境,所以不宜有过多、过强的刺激,以皮肤接触为主,即抚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头部 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中央向两侧以上滑动,让上下颌形成微笑状。两手从前额发际抚向脑后,最后两中指停在耳后,像梳头那样动作。
胸部 双手在胸部两侧从中线开始弧形按摩腹部,两手依次从宝宝的右下腹向上,再向左到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圆。
四肢 两手抓住宝宝的胳膊,交替从上臂至手腕轻轻挤捏,然后从上到下搓滚。对侧手臂做法相同。
手和足 用两拇指交替从宝宝的掌心向手指方向推进,足部抚触是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推进,并捏搓每根手指和足趾。
背部 以脊椎为中线,双手与脊椎成直角,往相反方向移动双手。从背部上端开始移向臀部,再回到上端。用食指和中指从尾骨部位沿脊椎向上按摩,到颈椎部位。
2岁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而且在这个时期大脑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代偿性。
对于早产儿来讲,他们错过了在妊娠后3个月子宫内大脑呈指数增长的关键时期,而在妊娠的24~40周是大脑最易受损的时期,所以出生后大脑发育不但不成熟,而且极易受宫外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脑瘫是生后1个月以内,因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造成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疾病。因为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容易患一些疾病,如呼吸困难、缺氧、脑室内出血、脑组织损伤等。此外,早产儿营养常常不充足,也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并且体重越小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据调查,100个早产儿约有3个脑瘫患儿。
正常小儿3个月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正常小儿在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的上肢活动很少。
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
肌张力异常
脑瘫患儿比正常小儿的张力低或增高。
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经常会头向后仰,6个月在坐着时会向后倒,两腿夹得很紧,把尿和更换尿布时有困难等。
反射异常
正常小儿头部突然放低时会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的表现),一般在6个月以后消失,而脑瘫患儿不消失,并且还会有其他各种反射异常。
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十条来监测宝宝是否高危儿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 经常打挺、用力屈曲或伸直, 好像很有力。
● 满月后头总后仰, 扶坐时竖不起头。
● 3个月不能抬头。
● 4个月紧握拳, 拇指紧贴手掌。
● 5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 6个月扶立时足尖着地, 足跟不能落地。
● 7个月不会发ba、ma音。
● 8个月不能独坐。
● 头和手频繁抖动。
● 整日哭闹或过分安静, 喂养困难。
此项监测方法简单实用、家长容易掌握,适宜在家庭进行, 为及早发现与诊断高危儿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只要父母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家中给孩子做按摩、体操(每日2次,每次5~15分钟)和强化的主动运动训练,如按月龄增长做相应的抬头、拉坐、翻身、坐、爬、站和走等运动,促进运动张力发展。同时要纠正不正常的姿势,多锻炼正常的姿势。这些方法既安全又可行,并且经过研究证明是有效的。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以上方法,脑瘫可以减少2/3以上,即使发生脑瘫,程度也会明显减经。早产儿医院定期随访
早产儿纠正胎龄6月龄以内的婴儿每月1次, 6月以上婴儿2个月1次,返院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对营养状况和神经运动进行检查和评估, 对早产儿进行早期的神经行为评估以及早发现其生理缺陷是早期干预进行的第一步。
基本姿势的训练
1伸展姿势
双臂环抱婴儿上身,双手托住婴儿胸腹部,使其全身伸展,做向前、向上、向下和旋转运动,同时可以打着节拍,如“向上飞,一、二、三、四;向下飞,二、二、三、四;向左飞,三、二、三、四;向右飞,四、二、三、四”。
2竖头
同引导拉坐抬头训练。对颈伸张力增高的孩子,不采用拉坐抬头训练。
3对称性伸展姿势
对由于颈伸张力增高、下肢肌张力增高的高危儿在日常带养过程中,尤其注意婴儿睡姿、抱姿、坐姿等各种正确对称性伸展姿势的养成。
4保护性伸展姿势
可借助巴士球,通过球上运动,打着节拍诱发婴儿保护性伸展姿势的形成。
1俯卧抬头胎龄满40周开始俯卧练习,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时,将宝宝放置为俯卧位,家长用颜色鲜艳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距离眼睛约30厘米处摇晃。也可以用亲切的、微笑的人脸逗引他,使他的头能做上下和左右移动。移动的速度要缓慢均匀地进行,训练从最初的眼球追视到头部自如地转动。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训练4~6次。
2母子面对面训练
小儿俯卧于母亲身上,母亲可与小儿对话鼓励小儿抬头。
3侧卧对称性姿势使小儿侧卧于床上,双上肢及双手保持在躯干的正中位。此姿势可控制异常性非对称性姿势及异常性的伸肌紧张。
4引导拉坐抬头
2个月开始,婴儿仰卧床上,家长轻轻握住宝宝双手,一面发出指令“宝宝坐起来”,并大声重复“坐起来1、2、3、4、5”,一面将其上身轻轻拉起。口令就是完成这一动作的引导语,数字1~5就是调节动作的节奏。当坐起后,逗引他,使其头颈能自己竖直半分钟以上。再发出指令“宝宝躺下”,并大声重复“躺下1、2、3、4、5”,拉住双手将其上身轻轻放下平躺。
5引导抓握训练
2~3个月开始,家长把一个颜色鲜艳、可发出声响的玩具轻轻塞进一只手里,让他抓住,然后握住他手中的玩具逗引,让他感受到玩玩具的愉快。再尝试将玩具从手边开始渐渐放远,逗引他伸手去够,当他够到玩具后家长要对他微笑点头或拥抱他,以示鼓励。
1俯卧抬头训练
继续让小儿进行俯卧位抬头训练。
2翻身
用玩具诱导小儿翻身,先用玩具在其一侧逗引,并将他另一侧的大腿跨到这一侧的大腿上,鼓励他翻身。若宝宝不会,可一手握住宝宝的手,另一手在其肩部轻轻地向对侧翻身。每日至少练习7~8次。
3平衡训练
将小儿仰卧位放置在被单上,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每日2~4次。
4手口协调性训练
仰卧位,让小儿两手抓双足放至口,练习手口眼协调性动作。
5抓握训练
将玩具放在中线的位置,诱发小儿的上肢向前伸出、手指分开进行抓握。每日进行7~8次。
1坐位训练
小儿双下肢分开、躯干前倾,双上肢前方支撑坐,也可练习靠坐。家长扶住其臀部使其坐稳或靠坐,然后慢慢放手。家长可给他一些他喜欢的玩具,让他多坐着玩一会儿,以后再训练他在床上不扶而坐。为了使正确的坐位姿势保持较长的时间,家长可以唱“拍手歌”,孩子的注意力得到转移,因而正确坐姿保持的时间就可以相对地延长。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
2俯爬
家长可在其前方用玩具逗引,后方抵住小儿足底帮助向前移动。每次5~10分钟,每日练习7~8次。
3主动抓握训练
小儿坐位,将玩具放在身体前远近不同的位置,让小儿练习从远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够取玩具。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
1手膝位爬
用手膝位支撑的姿势进行爬行训练,家长用玩具在前逗引诱导小儿进行上下肢向前移动的同时,可用手掌触其脚掌予以助力促进匍匐爬训练。不会地面爬行的,也可先用斜坡板练习,并逐渐降低斜坡角度,过渡到平地爬行。要求每日爬50~100米。
2拾取动作训练
立位扶着小儿的双膝防止膝屈曲,在小儿前面放一个玩具,让其练习弯腰拾取,弯腰的幅度从高到低,从易到难。此动作每日练习2~4次,每次10~30回。
3放手、对指捏、双手共用等训练
给孩子一块积木或别的玩具和他做游戏,练习放手、对指捏、双手玩耍等。开始孩子不理解,家长可给以示范并讲解(伸手-捏取-放手) ,然后鼓励他跟着学。要让他觉得这是很好玩的事,愿意去做。当大的玩具练习熟练后,再把玩具换成较小的物件,如旺仔小馒头、积木等,让他取来玩,练习手眼协调能力。
1扶站训练
9个月开始可以让宝宝练习站立。扶站训练可分为:扶两腋下可站(成人用力),扶两腋下可站(儿童用力),扶两手可站(成人用力),扶两手可站(儿童用力),扶一手可站(成人用力),扶一手可站(儿童用力)等。独自能站稳时,若宝宝仍不敢放手,,家长可让他背靠着墙双手玩玩具,借以转移注意力。
2走路训练11个月开始,家长可握住婴儿双臂拖着他迈步。学会迈步后,可让宝宝在有栏杆的小床上扶栏而站,家长在距他不太远处用玩具逗引他扶着栏杆迈步来够玩具。若他不动,可轻轻推他。以后可将玩具放在对面栏杆处,鼓励他放手走过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