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2018-11-29 09:20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火堆陶器黄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汉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有瓮、罐、瓶、尊等等,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

到顶峰。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文人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fà láng)彩,都饮誉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陶器起源的传说

据古籍记载,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趴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

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外出办事,他一走就是

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

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他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糊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現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没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中记载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了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猜你喜欢
火堆陶器黄帝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正月十六, 平安喜乐
相似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老佛爷的茶碗
家乡的燎街节
旅人与火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不要小看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