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2018-11-29 07:40何如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金锁记张爱玲

何如意

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代女性文学大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过去多久,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经久不衰,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人们。《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射了过去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无不在揭露着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金锁记》,得到过无数人的赞美。中国伟大翻译家傅雷说:“《金锁记》应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中国旅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足以见得此小说在时代里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这其中,颇受读者津津乐道的当属《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的诠释。

一.张爱玲及《金锁记》

张爱玲作为一代现代女性文学家的代表,平凡的经历,透露出不平凡的气质。张爱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上海的名门家庭,父母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但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她的父母离异并重组了新的家庭,对于张爱玲来说,这是她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也是她小说悲剧意识的萌芽。生于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以及后来的经历,让张爱玲更早的接触人世间的冷暖,更早的成熟。加上她经历了不成功的婚姻,更加奠定了她在文学当中的悲剧情愫。从好多作品里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社会女性的同情和怜悯,比如《十八春》、《连环套》、《留情》以及《金锁记》等等,无不透露着过去时代的悲哀,女性的无奈。

《金锁记》作为女性悲剧的成功范式,可以称得上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文坛中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很高,尤其是对其中悲剧意识的挖掘和欣赏,以及曹七巧性格的剖析等,深刻呈现了张爱玲本人,以及她所生活的时代。《金锁记》写于1943年,主要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曹七巧的经历以及心理变迁。曹七巧身为残疾人的妻子,不能过一个正常女性的生活,她对于身体和心灵的需求,在冰冷的世界面前,她是弱小的,无能为力的,同时也是悲哀的。在情欲和财欲的纠葛下,她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很难想象这三十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摧残和伤害,尤其是这种对于青年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最终,七巧的性格发生扭曲,将性恶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她将这种恶,发泄在儿子和儿媳的身上,以及对于年幼的女儿也不放过,她将自己年轻时不美满的爱情,发泄到自己最亲的人的身边。爱情和婚姻的失败,七巧只能变得爱财,变得跋扈,不惜去伤害别人。

在《金锁记》最后写到:“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死了几个人,没死的几个也送了半条命。”七巧终于熬到分的家产,自立门户,但最终的爱情也在金钱的面前不攻自破。经典的呈现了曹七巧的悲剧,真可谓文章的精髓所在。随着七巧的去世,她的儿女得到解放,可那最珍贵的时光却找不回了,以及被她折磨至死的那些人,也回不来了。“30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30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30年前的故事还没完,也完不了。”小说的最后好像一下把读者拉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但又深深的陷入思考,对曹七巧以及被她残害的那些人的惋惜,对时代的惋惜。在此,月亮的升起和月亮的落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也算是一种圆满罢了。

二.《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金锁记》中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人性的转变,还有犀利但又不缺温柔的笔锋,都是文章里的亮点,但那种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更为小说增色不少,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女性,也反映了张爱玲心里的苦闷。

七巧年轻时候是自由的、天真的,同时也是泼辣的,她可以不计后果的和街上的人大骂叫嚣,甚至公然调情。但是,由于家庭的无奈和对金钱的渴望,只得嫁入姜家,嫁给瘫痪的二少爷,这就奠定了七巧人生悲剧的开端。嫁入姜家的七巧,忍气吞声,全府上下没有一个人待见她。过去的旧社会里,丈夫是一个女人的依靠,是女人的天,可瘫痪的丈夫从未给过她这样的精神依赖,甚至是一个年轻女人该有的情欲。七巧开始学会揽财,并将自己的爱情信仰寄托于姜季泽(小叔子),看似完美的生活,自己在物质和精神都有了依托。可现实并非如此,冷酷势利的姜家,以及心术不正的小叔,让她的理想再次破灭。是社会人情冷暖使然,是时代纲常伦理的造弄。

这种痛苦与折磨让七巧慢慢学会了伤害与报复,因此长安——七巧的女儿成为了牺牲品之一。七巧的变态管理,让长安早已厌倦,好不容易争得上学的机会,以为可以就此脱离家族和母亲的牵绊。然而,好景不长,长安再次落入母亲的恶毒控制之下,并开始了以后的悲剧生活。儿子长白,也不能摆脱这样的厄运。为了控制长白,残忍的七巧不惜用鸦片来诱惑他,以及操控儿子的婚姻。

就是因为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失败,七巧变得不容许看到其他人得到幸福,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可以。曹七巧一生没有得到幸福,戴着黄金的枷,孤独的苟活,也用戴着黄金的枷,敲打和破坏着别人的幸福。他们是曹七巧阴影下的牺牲品,更是封建礼教的依附和残留,落得这样的悲剧,以那个时代为背景也就不会那么突兀了。让曹七巧爱情破灭的另一个原因是,七巧好不容易熬得丈夫离世,分的姜家财产,并从姜家分了出来自立门户,本来以为可以继续年轻时对小叔姜季泽的追求,可以不受家族和世俗的局限。可姜季泽看到的是七巧的黄金,看到的是七巧的财产。与姜家这么多年的争斗,哪会看不出姜季泽这样的心思,于是就把他赶出家门。这也宣布曹七巧最后对于爱情信仰的破灭,对于人生追求的完结,留给她的只能是变态的、扭曲的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身边的人,对待封建伦理。

小說的最后,曹七巧离开了人世。留下身边千疮百孔的亲人,以及那些被她迫害的灵魂。这是她最终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这种在封建纲常下的女性悲剧,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就像书中开头和结尾说到,升起又落下的月亮,周而复始。我们会想,七巧的儿女以后会怎样,会像他们的母亲那样吗?或者继续苟活于世?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种在封建束缚下的女性悲剧,才是我们今天最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原因分析

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也喜欢张爱玲的悲剧小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呈现给读者,它来源于生活,往往高于生活。我们在陶醉于这种艺术之余,往往会问一句,这样的悲剧意识是天生的吗?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情节,我们很难真的去把握和体会,只能寄托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张爱玲生活的琐碎事件中找到蛛丝马迹。

(一)早年家庭的不幸

张爱玲看似出生名门,但对于中国当时的社会来说,那就是一种没落,是一种腐朽。父母的离婚,以及父母与他人再组新家庭,这对于张爱玲本人来说,确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她相对于同时代的大部分人来说,接受过先进的西洋文化以及早期的一些先进观念,可现实的残酷对于一个思想文化观念先进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摧残,更何况是女性。

(二)时代与现实的双重打击

张爱玲是有悲剧的背景的。她經历了一个动乱的时代,常年的战乱,人民的心是散乱的,精神是散乱的。急剧动乱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常常会想,我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将走向何处?缺了信仰,缺了目标,这本身就是不幸的,是最大的悲剧。张爱玲在自己好多部作品里控诉了这个战乱的年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悲哀,社会这个最大的现实,将一些不和谐、不美好的片段展现在那个年代人的眼里,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三)情感原因

张爱玲追求幸福的道路也是崎岖坎坷的,两次失败的婚姻和大半生的孤独凄苦,对于旅居在外的女性,是一种打击。有分析说,《金锁记》本身就是张爱玲家庭的缩影与改写,是对她本人的一种抽象描述。确实我们在她的好多作品里可以看到旧社会婚姻的失败,女性的软弱与封建社会对她们的残害,以及她晚年的凄凉,都是小说悲剧的原因。

(四)其他原因

张爱玲善写悲剧小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从一而论。大部分的观点还有就是她受《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影响,当然,对于红学的研究,从它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热爱,但凡熟悉她的人,都是知道的。她对《红楼梦》反反复复的读,每次都有新的心得和体会,并且留下了许多关于这部书的作品。《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或许真的就在这一次次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影响了张爱玲。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测和假象,这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对张爱玲和她小说的一些评论和想法。姑且这些不去谈,真正值得我们欣赏的还是她的那些流传不绝的作品,以及她的作品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分明的人物特征,以及透过时代,看到的那些社会现实,这是我们正真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3]唐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何希凡.女人血泪中的黄金,黄金梦魇中的女人[J].名著欣赏,2005,(10).

[5]代柯样.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J].长江丛刊,2017,(30).

[6]白凤琳.论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的悲剧色彩[J].山海经(故事),2017,(5).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金锁记张爱玲
九月雨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