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清晰的发展目标:第一个目标是2020(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年中国要成为一个小康社会;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中国要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两个百年目标。期间有个中间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现代化。
2049年,我们能否实现成为一个高收入强国的目标?实现这目标,我们有哪些挑战?
我个人认为到2035年,我们应该达到东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沿海发达城市其实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东欧,但是中国整体的人均收入还是很低。如果达不到东欧的平均生活水平,那不能叫全面现代化。我们还要改善环境,2035年如果能恢复到1980年代的环境水平,那我们的环境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了。比如说太湖,80年代我们去太湖调研,大家玩得高兴一个猛子就扎下去了,现在谁敢扎?都是红藻。同时,还要建立起一个全国社会保障和医疗健康系统,这个工作挑战很大。
2049年,我们应该赶上OECD国家的收入水平。OECD26个成员国,基本上是发达国家俱乐部,除了墨西哥之外。赶上OECD国家,我们就是真正的高收入国家。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变成一个创新的国家。当然,要超越美国我觉得非常困难,美国在三个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一是全球移民,二是无缝对接的金融系统,三是非常强大的法律系统。
2035年的收入目标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离得很近了。
关键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这里有一个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2002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如果到2049年,也就是经过半个世纪,我们能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对一个大国来说非常不易。世界上有很多失败的例子。
以美國人均收入8%为准绳,超过即是中等收入国家;以美国人均收入45%为准绳,超过即是高收入国家。其实超过美国45%的国家很少,2010年的时候大约36个,1960年的时候更少,如图1。美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或者2.2%。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增长速度比美国慢,45度线下面的国家增长都比美国慢。
1960年的很多穷国现在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印尼;很多国家从中等收入变成了低收入国家;有些国家在原地踏步,中等收入还是中等收入。尤其是菲律宾,菲律宾在1960年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五倍,今天中国的人均收入大概是菲律宾的2.5倍。中国如果是极端成功的例子,那菲律宾就是个极端失败的例子。
东亚国家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还有南欧一些国家,加上以色列11个经济体,成功地从1960年的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了高收入国家,而且是稳定的高收入国家,没有再下来过。所以,的的确确有中等收入陷井的存在,但是也有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案例。
那么,中国是不是更像那11个迈入高收入国家的经济体,而不是更像那些原地踏步或者倒退的经济体?
我把这些成功的11个例子叫做“幸福家庭”,因为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第一句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很像,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成功的概率是极小的,只要做错一件事,就会失败。菲律宾的失败实际上是政治的失败,直到今天为止还是家族政治,巴西的失败恐怕是源于一个早熟的福利国家。
这些成功的经济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高储蓄率。以前美国人老抱怨中国人储蓄太多,其实这11个成功经济体的储蓄都很高。中国的储蓄率高,有一点可能是因为统计有问题——消费统计太少了,其实中国的储蓄率并没有超过日本韩国太多。
二、因为储蓄多,所以投资也多。
三、投资多就可以非常深入地工业化,这个非常重要。印度没有工业化,在搞服务业,印度认为搞服务业也可以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这不可能做到的。而且这样出口不行。
四、出口工业品。很多国家出口很多,但是经济一塌糊涂——出口什么产品很关键,老出口原材料不行,一定要出口制造业产品。这方面中国不是一般的好。
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很像。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成功的概率是极小的,只要做错一件事,就会失败。菲律宾的失败实际上是政治的失败,直到今天为止还是家族政治,巴西的失败恐怕是源于一个早熟的福利国家。
五、比较高的人力发展水平(教育和长寿),这方面中国不算非常好,但是也是相当好的。
六、相对均衡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这方面中国实际上是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到了这个阶段,其实我们整个人口中,80%人口的教育水平低于九年,包括年轻人,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这是什么概念?他们的工资现在已经接近一千美元了——南欧的水平,但南欧普遍都是高中教育,甚至是中等中专的教育,人家才能拿一千美元。我们的教育水平显然不能持续支持收入增长。
七、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个中国应该可以实现。
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优势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是个问题,导致我们不平均,特别是沿海和内地差距非常大;但这也是我们的潜力,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都下来了,5%~6%,而内陆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例如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的增长率还在8%以上。我们沿海地区在向发达国家收敛,我们内陆地区要向沿海收敛,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更长。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收入差距,按照官方的统计是1.8倍,我估计实际差距肯定比1.8倍大得多。为什么?因为沿海地区很多省份,特别是比较富裕的省份倾向于藏匿GDP,因为报多了GDP交税多。内陆地区从中央拿钱,为了升迁倾向于多报GDP。所以我估计实际差距肯定比1.8大。
第二个是教育,我们的教育程度很低,说明潜力也大。
用北大的数据来看,如图2,横轴是教育的年龄,纵轴是实际教育水平,总体而言年龄越大教育水平越低,但是即使年轻人也没有达到12年教育——即农村和城市加在一起的,平均都没有高中毕业。
我们也算了教育回报率,教育回报率的意思就是每增加一年教育收入增加百分之多少。年轻人的教育回报率比老年人要高一些,年纪越大教育回报率越低。因为年轻人受的教育质量高,今天的年轻学生和我们30年前学的肯定不一样,他们学了一些很新的东西,教育回报高。从蓝线可以看到,从15岁到大概35岁这个阶段的人口,与45岁到55岁快退休阶段的人口相比,前者的教育回报率是后者的1倍。这意味着年轻人受教育的产出是快退休人员的两倍,差距很大。
我们经常说中国的教育扼杀创造力,但后来有两件事触动我,我觉得这个命题我们要重新思考。
一个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黄金一代(2000级左右)非常有天赋,其中有一个叫许晨阳的同学得了未来科学奖,奖金比诺贝尔奖还高,数学界公认说他改写了代数几何。我就问他:晨阳,你在上高中的时候觉得痛苦吗?他说,不痛苦,我觉得特高兴。他參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天天解题,对他来说是乐趣。对我们一般人肯定是折磨。他的IQ恐怕150往上。我后来悟出来一个道理,叫做天才教不坏。
另一个是日本教育的比中国还严厉,PhD学生问错个问题,日本导师直接骂:笨蛋,怎么问这么傻的问题?即使如此,过去近20年,日本诞生了17位诺奖获得者。天才在人口分布里是随机的,我们的人口、我们的资金要比日本高很多,那我们未来出诺奖的概率应该要比日本高10倍。当然我们的教育有很多低效的地方要改,但是让学生去学好数学物理,这点还是对的。我老说美国的教育是给天才准备的,中国的教育是给工程师准备的,这两者结合一点比较好。
我们2049年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应该说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2015年,我们的人均收入大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我按PPP算,简单而言,只要中国比美国的人均增长率高1.7个百分点,就能实现。美国的人均增长是2%,中国人均3.7%就可以。其实过了2035年中国的人口开始下降,会给中国人均增加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简单算一下,从2016年的6.5%,线性的收敛到2049年的2%,平均下来每年增长4.28%,这是明显超越了3.7%。所以从经济上来说,我个人觉得实现这个目标应该问题不大。
中国现在创新热情高涨,深圳几乎成了一个世界创新的中心区,苏州是政府支持的模式,我觉得也可以成功。当然,北京在力主创新。从经济发展角度,不是太大的问题。
到2049年,中国的GDP将大约是世界的三分之一,是美国的两倍,其中有点不确定就是印度到时候能有多大的GDP。中国的人均收入将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另一方面,中国会像美国一样,变成一个很大的消费进口国——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制造业国家,而且将成为一个消费主体。
通往2049目标的路上,挑战也是巨大的。
● 灰犀牛
中国的老龄社会到底老到什么程度呢?柱状图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到本世纪中叶,我们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日本现在的水平。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30年之后的中国就是现在的日本,现在的日本有多糟糕有可能中国就有多糟糕。但老龄化这事不可阻挡,即使现在放开生育,这件事情也会发生。
所以我把中国未来30年的情景叫做灰犀牛。黑天鹅其实是极小概率事件,准备也没有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灰犀牛。《灰犀牛》一书的故事是,你到非洲大草原上去,要去拍可爱的小犀牛,你知道母犀牛就在附近,出现的概率非常大,但你一定想拍,碰运气,等你一抬头,母犀牛已在跟前了,最坏的是你突然听到后面有刨蹄的声音,公犀牛已经冲着你来了。老龄社会就是一头灰犀牛,几乎肯定要发生。我们能不能做好准备?
● 供给侧
为什么老龄化是很大的挑战呢?有人说主要因为劳动力短缺,我不这么认为。其实AI和机器人等等的发展,我估计未来十几二十年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劳动力问题而是失业问题,例如快递小哥,十几二十年之后都会被替代。他们到哪儿去就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社保和医疗健康负担巨大,婴儿潮这一代(1962年到1976年)三到四亿人,2030年之后都老了,而我们的社会保险根本没准备。我们的医疗健康怎么办?这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今天我们根本没准备好。我们有个人帐户,但是个人帐户都是空的。我们的下一代真会出现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不可想象这个社会怎么去负担。女性50岁就可以退休,北京女性的预期寿命已经高达84岁,而且还在提高——她工作的时间不如拿社会保障的时间长。这样的一个体系能行得通吗?不可能的,这把所有的挑战都留给了下一代。
● 需求侧短缺
日本的房价40年一个轮回,90年代之前的20年是增长的,之后下降。90年代初期,我们到日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这么贵!今天再到日本去看,东京的房价真便宜,绝对比北京便宜。因为没需求。整个日本有很多鬼屋。我估计中国的房子也肯定会过时。因为财富主要掌握在婴儿潮这代人手里,不可能把财富带到坟墓里去,房子会吐出来,年轻人的财富也很多,他们也不需要房子了。在日本据说出现100万宅男宅女,把自己关在屋里头五年十年都不出门,有一种社工专门去把他们的门给敲开。日本很多年轻人不买车,也不结婚,没欲望没需求,东西卖给谁?估计中国未来也会这样。
● 创新
年轻人是创新的主力。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的博士论文,就是写为什么老龄人口孤立于创新,那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原因很简单,老年人根本没有创造力了,只有年轻人有创造力。
● 日本和美国的对比
有人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因为广场协议,我觉得就是一个老龄社会,老龄化社会终结了日本的创新能力。美国则不太受到老龄化社会威胁,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社会方面,挑战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穷人,看我们每户收入图表,户均收入最高的10%,收入是22.3万块钱。而这个数据实际上是被收入最高的1%拉上去的,我估计15万你就是收入最高的10%了。次高的10%才9万多。最低的10%是3000多块钱。世界银行现在定的贫困线是人均每天两美元,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还有将近30%的人口低于贫困线,所以中国还是很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中产阶级还在增长,10%就是一亿四千万,这10%人口对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社会怎么去管理?这也是个挑战。
第三是国际环境方面的挑战。国际环境的挑战是两方面的,既有美国的转变,也有中国的转变。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到2008年,特别是2010年左右,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变得更加自信了,当然对美国人来说中国变得傲慢了。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援助,扩大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特别是非洲。一带一路的声势也非常浩大。还有亚投行投资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还有央行直接拨款。这让其他国家产生了一种害怕,就是中国是个强势国家。这引起了国际环境的变化。
● 回顾中美关系
1979年建交后,80年代中美进入了一个甜蜜期,合作非常多,之后整个30年美国都是对华接触(Engagement)战略。2000年之后的10年有些变化,一直争吵,中国领导人老说中美关系争而不破,是因为这段时期中美关系差,但还能维持。2010年之后,美国政界学界很多主张engage中国的人都转向了。从2010到2016年,美国转为Hedgeing(遏制+接触)战略:转向亚洲,在南海制掣中国的扩张,也被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等刺激得很紧张。2017年,中美关系变成了一种战略竞争对手关系。
● 贸易战
贸易战不仅仅是贸易战,五六百亿美元关税是个小数目。这意味着,不是仅仅是川普,而是整个华盛顿的转向。我们对话的美方有一个人,克林顿政府时期他在白宫工作,曾全心支持中国加入WTO,但是今年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我们应该orderly delink(有序脱离),不要战争。他的态度我觉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在華盛顿转向的情况下,技术遏制当然是重点。保罗·萨缪尔森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在89岁高龄,核心思想是如果中国增加其在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的劳动占比,那对美国有利,因为价格下来了,美国的消费者就回来了;但是如果中国在美国有比较优势的那些产品上增加劳动生产力,那么对美国是不利的,因为中国要从美国抢夺这些产品在美国的生产。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容易推导出这个结论。2004年,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还在说全球化还是好的,现在恐怕不是了。既然是战略竞争对手,技术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封锁你的技术。
不仅是在贸易上,军事上、地缘政治上美国开始包围中国,比如说美国高官正式访台,中国派一艘航空母舰和40艘军舰去南海演习,美国就派出三个航母舰队去同时演习。针尖对麦芒。很明显的几乎是全面竞争。这些行为我估计跟川普有关系,但川普只是一个因素,美国整个心态变了:我们要提防中国,甚至要跟中国开始竞争。那么这会使得整个国际环境,对中国来说倾向于恶化。
总结一下,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扩大内需,降低关税,进一步改革开放。
(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姚洋教授于2018年4月在硅谷1898(SV1898)所做的题为《中国现代化目标和挑战》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