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BIM业务负责人 / 汪少山
作为建筑行业的新技术,BIM的应用成为了近年来行业持续关注的话题。针对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再经过了长期实践与总结的过程,行业内也逐步形成了对BIM应用价值的认知共识。不久前,广联达正式提出了BIM3.0阶段论,宣布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5年,广联达就提出了BIM2.0的阶段论。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今年提出的BIM3.0是BIM应用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BIM2.0是从设计阶段转向施工阶段,从建模转向对模型的应用。在这个阶段中,广联达积极推动BIM的应用发展,连续与行管协会共同编写了两年的BIM应用报告,也在此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行业调研与企业摸底,发现建筑业企业在BIM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疑虑,就是BIM应用所带来的价值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在BIM2.0阶段重点是以单点的应用为主,这种单点的BIM应用所带来的价值十分有限。我们在编写2018年BIM应用报告的调研过程中也明显看到了一种趋势,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推动BIM应用与原有的管理进行融合的实践,在此过程中企业也感受到了BIM技术所带来的更大价值,同时我们也对国际上一些先进的BIM应用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广联达公司大胆提出了“中国正在走进BIM3.0时代”的阶段理论。
关于BIM3.0阶段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任何技术走向成熟应用都需要产生价值,这是新技术发展的规律。对于BIM技术而言,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我们总结出,想要发挥BIM技术的更大价值,就需要BIM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进行结合。其次是要明确BIM技术的含义,从BIM的原生定义来看,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可是我们往往只关注了“模型”,忽略了“信息”的价值。在建筑业的发展中,无论是信息化大数据,还是国家所提倡的数字建筑、数字城市,背后都需要有“模型”和“信息”这两个方面来支撑,而且“信息”可能比“模型”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把BIM中“信息”的应用进行不断的发展。最后是要正视企业的诉求,针对企业的管理而言,一线的信息数据几乎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渐渐就形成了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孤岛。而BIM技术可以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信息的结合能够贯穿建筑全生命期,从而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BIM3.0时代进入了BIM技术与管理全面融合的应用阶段,它标志着BIM应用从理性走向攀升。BIM3.0阶段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从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向施工全面管理应用拓展、从项目现场管理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延伸、从施工阶段应用向建筑全生命期辐射。
现阶段,BIM早已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研究。调查显示,认为BIM技术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趋势的比例高达74.5%。BIM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到包括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BIM技术与管理的全面融合成为BIM应用的一大趋势。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BIM的应用从项目管理逐渐延伸到企业经营层面。企业通过应用BIM技术,实现了企业与项目基于统一的BIM模型进行技术、商务、生产数据的统一共享与业务协同。保证项目数据口径统一和及时准确,实现了企业与项目的高效协作,提高了企业对项目的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能力。此外,BIM技术也逐渐从施工阶段为主的应用向全生命期应用辐射。BIM作为载体,能够将建筑在全生命期内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在统一模型中,打通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业务分块割裂、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实现一体化、全过程应用。
关于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来迎接BIM3.0时代的到来,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尤其是领导层,一定要有变革的决心;第二是先从点的应用入手,有规划地逐步进行推进;第三是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下去。
BIM3.0阶段企业推行BIM应用的阻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缺少BIM价值的衡量标准、缺少BIM应用实施的有效方法以及缺少BIM人才。
对BIM价值应该如何衡量,现阶段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企业最关心的经济价值方面更是无法具体量化,这就导致了BIM应用价值常常受到质疑。据清华大学顾明教授的研究数据显示,企业BIM的应用率超过30%,投资回报率是正的;应用率小于15%,投资回报率很可能会是负的。现阶段大多数企业BIM的应用率相对不高,看不到投资回报就成了普遍现象。同时,BIM标准不统一造成上游的模型很难在下游被复用,重复建模严重,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传递,这都导致BIM模型价值无法完全体现。由此可见,建立一套能够衡量BIM价值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对于企业而言,推行BIM技术一定要有做投资的心态,而不是简单把它看成一个项目的成本投入,马上就要回报。打个比方你有一袋玉米种子,如果要快速回报,你可能得到的是一袋爆米花,但是如果把它播种到地里,那得到的可能就是一片玉米地,不过需要等到玉米丰收时才能看到更大的收获。当然,BIM应用的投资相对更为复杂,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以及阶段性的成果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这笔投资更具科学合理性。
在应用方法方面,大部分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BIM实施方法,导致BIM技术的推广受到严重制约。2017年的BIM行业报告调研显示,企业缺乏BIM实施经验和方法是企业碰到的主要问题,达到36.7%。进一步数据表明,科学合理地实施规划有利于企业BIM应用的效果,具有清晰的近远期BIM规划目标的企业,BIM推进效果非常满意达到28.3%,基本满意达到54.4%,远远高于无规划企业3.8%和19.4%的满意度水平。BIM作为新技术应用,应该遵循科学的实施方法,包括科学规划、配套保障、应用标准评价等内容,正确的实施方法对BIM应用效果和价值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
从BIM人才的角度看,缺乏BIM人才是企业在推进BIM技术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BIM人才体系尤为重要。BIM应用人才体系建设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分工、人才培养方法、人才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内容。BIM人才的培养可分为项目和企业两个层面。项目部层面需要通过建立项目BIM中心,联合软件供应商、咨询单位等,结合项目特点,通过实践培养人员BIM应用能力,形成BIM应用岗位职责要求、考核评价方法及和BIM咨询方的协作分工等管理体系。公司层面需建立企业BIM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公司级BIM中心等专职机构,建立BIM专职人才和管理团队协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及配套的职责分工等内容,因BIM技术的推广方向与各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强的相关性,这就需要企业对如何将自身的管理流程和BIM技术相互融合进行探索。
新技术的发展一定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寻,基于广联达多年以来持续对行业进行的调查总结与研究分析,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政策是驱动,价值是基础,平台软件是工具。
政策的驱动方面,我国的BIM标准已经初成体系,但与BIM应用领先的国家仍存在差距。随着国家层面的BIM标准陆续出台并逐步完善,地方性标准以及不同专业标准也相继成型,再加上企业自身制定的BIM实施导则,将共同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指导BIM技术科学、合理地良性发展。同时,BIM的发展也将影响着政府监管方式的改变。BIM越来越普及的应用是政府开放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对政府监管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用的价值方面,新技术的革新都将伴随模式的变革,而BIM在项目的落地不仅仅是把模型建好、把数据做出来,更重要的是结合项目的管理,融入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强结合,进而优化流程和制度。BIM的协作可以将管理前置,降低风险,让上下游各方直接受益。基于BIM平台的信息交互方式使得项目管理各参与方信息共享和透明,将原来各自为利的状态转化为追求项目成功的共同利益,从而实现各自最大利益化,推动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升级。
平台的选择方面,BIM的数字化属性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智能技术具有天然结合优势,这为搭建多方数据信息协同的应用平台提供了支撑。推动企业BIM应用发展将会经历一段过程,在选择BIM平台时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企业应用项目数量的不断积累,BIM平台的信息数据安全就将成为企业最为关心的一大问题。从整个行业角度看,所有工程信息的数据安全甚至需要提升到国家层面来看待。这就要求我们应用自主研发的图形平台,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毋庸置疑,BIM技术是未来十年建筑施工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不过BIM应用是否能有更大的突破,企业在其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BIM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诉求会反过来推动政策标准的制定。总之,我们仍要对BIM技术的发展保持坚定的信心,BIM技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BIM技术应用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