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曾诗淇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在牧区、半牧区大力发展优质饲料牧草和草食畜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深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11月初,全国畜牧总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召开了草牧业典型模式总结交流会。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在会上指出,自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2个省区安排37个县开展草牧业试验试点。当前,全国草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全国人工种草1.8亿亩,产量达1.4亿吨,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草食家畜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草牧业生产效率和水平持续提升,人工种草亩产较2014年提高50.2公斤,肉牛、肉羊胴体重分别提高6.1%、5.4%。
马有祥强调,四年来,各试点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机制,探索了草牧游三产融合、暖牧冷饲生产、牧繁农育、饲草集约化生产、人工草场高效划区轮牧、草牧一体化绿色循环等六种典型模式,草牧业已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建设现代农牧业的一大亮点。
说起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特色产业,人们印象中好像只有洋芋。如今,马铃薯在安定区一业独大的局面已经打破,“小草”——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作物,担当起了特色产业的另一大主角。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制约着传统农业的发展,而种植牧草对土地要求低。当地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又利于牧草生长。同时,种草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自不待言。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安定区就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开始规模种草。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指引下,区里种植的商品草面积上了一个大台阶。
近年来,安定区紧紧围绕“中国西部草都”核心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结合国家级草牧业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区、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区试点,把草业开发和草畜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方面来培育,逐年扩大多年生牧草种植,逐步优化饲用作物结构,加快培育草产业发展体系,不仅使曾经的荒山秃岭绿了起来,也让草产业成为支撑全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打造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业开发的安定模式。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彦兵介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引领下,安定区积极探索“以农载牧、以牧富民”,以草产业开发为契机,将饲草饲料种植与养殖紧密结合,着力推动草食畜牧业升级,让农民有了脱贫致富的“新钱袋”。当地种植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粮经饲”种植结构由2010年的“6∶3∶1”变为2016年的“4∶3∶3”。
以畜定草调结构,安定区草产业按下快进键。2017年,安定区新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12.2万亩,种植青贮玉米、燕麦、甜高粱等饲用作物30.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齐头共进,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杨彦兵告诉记者,如今,安定区已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合作社种草、草品加工企业种草”的格局,全区年产鲜草总量达300万吨以上,牛羊为主的草食畜饲养量达90万头(只),“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一体”的进程明显加快。
我国南方省区草山草地有巨大潜力,具有发展人工种草、推行草田轮作、强化草畜配套的资源禀赋,在挖掘利用好地方特色畜种的基础上,种养结合大有可为。
湖北省罗田县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是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2017年,全县山羊存栏量28.34万只、出栏量27.37万只,位居黄冈各县市之首,名列全省各县市前茅。 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拥有天然草场近万亩、高产人工草地500亩,存栏“大别山黑山羊”原种近万只。
合作社项目部经理胡文军介绍,合作社采取种养结合模式,秉承“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的发展理念,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重点抓两头带中间,根据不同人群,摸索出“1235”养羊模式和“33111”精准扶贫养羊模式,让养殖环节变成“傻瓜”式致富模式。辐射带动以罗田为核心的大別山地区周边3省18县市大批农户走上养羊致富之路。
“合作社因地制宜开展种草养羊,实行天然草地改良与高产人工草地建植相结合、自然放牧与人工补饲相结合,解决了冬季青饲料短缺问题,提高了羔羊成活率和肉羊出栏率。 同时,粪肥还田还地,实行粪污资源化利用,既发展了又保留了青山绿水。” 在胡文军看来,种养结合才是未来发展趋势。
自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试验试点以来,我国草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优质草产品和草食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草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初创阶段,发展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
根据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10年)》等文件要求,到2020年,要初步构建现代草食畜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国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5亿亩,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奶类达到4100万吨以上,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发展草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重要举措。”马有祥表示,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扎实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要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北方牧区、传统农区、南方草山草地、农牧交错带四大片区协调发展;要挖掘天然牧草、人工种草、退耕还草、秸秆等“三草一秆”资源潜力,强化牧草供给能力,加快形成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要对家庭牧场、合作社和种养企业分类施策,加快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基础母畜不足的突出问题;要完善草牧业经营体系,推进草牧业与旅游、扶贫、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快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提升草牧业科技支撑水平;要强化政策支持和深化改革,健全草牧业政策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