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强恩我与粤剧结缘

2018-11-29 01:14潘强恩
南风 2018年32期
关键词:万丰粤曲粤剧

文/潘强恩

01

我从小就爱好粤曲粤剧。十来岁的时候,我经常到第一生产队的凉棚听留声机播出的粤曲、粤剧,在黑色的大碟里经常会听到红线女唱的《昭君出塞》《搜书院》,吕玉郎与林小群唱的《抢伞》《荔枝换绛桃》等名曲。生产队长潘勤安、副队长潘荣耀也非常喜欢粤曲、粤剧,在土地改革时,万丰村就成立了自己的文工团。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可不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把《小二黑结婚》《花木兰》等北方京剧移植过来了。潘勤安是顺德人,有粤剧的基因,潘荣耀可是村里的大秀才,能写能编能演,且声韵优美。村里有这两个人,也得传于咸丰时期的三品将军——潘耀元。两百多年,一代传一代,一直传至现在发展成的万丰粤剧团,现在的万丰村还是深圳市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

1949年,香港神童潘有声,花旦黄金爱,那时他们大约十五岁,在他义父潘永就(秃额永)的带领下,中秋节时在万丰祠堂搭了个戏棚,演出了《甘罗拜相》《十三岁封王》两出大戏。当时我只有五岁,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第一次看大戏,看完这两场粤剧,在我心里便埋下了粤剧艺术种子。当时的名伶和现在的大明星一样,有身价,有影响力,特别是五十年代前后,粤剧走向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南洋国家,甚至风靡全世界。潘有声那时已到过十几个国家演出。

我对粤曲很崇拜很喜欢,觉得它是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曲。我在五年级时,就学会了唱《昭君出塞》《陈姑追舟》等粤曲。我很崇拜有名气的老倌,如文觉非、郎筠玉、白超鸿、罗品超、罗家宝等。有一次,白超鸿与陈敏在沙井演一场折子戏,戏名我忘记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场反特务故事。他们演的现代戏,男主角穿着西装,女主角穿着连衣裙,郎才女貌,演得惟妙惟肖,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现代戏。我们宝安县还办了一个粤剧团,名叫宝农粤剧团,里面有个演员叫陈志超,他是我终身的粤剧朋友,虽然身材较矮,但基本功扎实,唱、做、念、打,样样精通。他扮演《红梅记》的裴舜卿,还有朱子汉、葫芦扮演的角色都是精彩绝伦。

我很清楚记得,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宝安粤剧团到万丰大队演出。那时我已从医,剧团住在万丰小学,有一天我把陈志超约出来谈心,我拿出首次撰写怀念周恩来总理的粤曲,还记得那是用反线二王板面开始的,我用低沉的腔调唱:“一月沉雨,风雪飘零……”唱完这首曲,陈志超很惊讶地看着我说:“潘强恩,你到我们粤剧团去吧。”我说:“我已经当医生了,当演员就此作罢。”

02

1967年,万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了。潘应君当二胡头架,潘淦平弹琴,潘泽成拉南胡,潘广筹弹琴,我作二胡的预备队。鼓乐方面,掌板由潘应均负责,二胡由潘泽成负责,打大钹、大锣由郑锡林负责。虽然人手较缺,必要时吹大笛需请人,本村乐队基本组成了骨干。演员有团支部书记潘国超、我、潘细乌、潘水章、潘吐金、潘爱兰、潘有婵、潘强寿、潘进荣等。尤其是潘进荣,他是演丑角的一流天才,一出场就引起全场轰动。我们为了配合宣传,先后排演现代小戏《捉鸭风波》和《补锅》。

演完这两部折子戏,我觉得演戏挺有趣的,无论是演员或是观众的感受,是产生共鸣的,我特别能入角,我演刘快活时,我已经不是潘强恩了,已把自己变成刘快活了,人也快活起来。

现在按支部书记潘锦容的指导意见,我们根据宣传队演员的特点,根据红线女改编的粤剧中的三出革命样板戏,第一出是《红灯记》,第二出是《红楼梦》,第三出是《杜鹃山》。《红灯记》的演员配置是潘国超担任李玉和,潘水章担任李奶奶,潘吐金担任李铁梅。反派人物是:我担任鸠山,潘强寿担任秘书,潘进荣担任宪兵队长。其他宣传队员分别担任游击队群众或日本兵的角色。

年轻时的潘强恩(中排左一)

我们的排练场在万丰糖厂房,那是7月份,天气炎热,好在糖厂的瓦房顶很高,把南北大门及所有窗户都打开,南风吹来,排练人员都感到舒服。因为宝安剧团晚上要演出,白天给我们排练。大队里特许我们放两个月的假,练习唱腔,练习基本功,特别是我们那些半路出家的人,比专业学校出来的人要辛苦好几倍。这次吐金并没有当演员,她专门负责后勤工作如煮饭、备茶、道具、衣服这类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革命样板戏就停演了,宣传队也解散了。

03

1979年,古装戏又恢复了,由深圳市粤剧团首演了《逼上梁山》《登忠泪洒莫愁湖》两出大戏,轰动全省。1983年,由于我们引进三家来料加工厂,决定来一次大庆,就邀请顺德粤剧团一连十三个晚上在万丰演出,当时的钱很值钱,每晚戏才250元。我们要他再演到十五场,已无戏可演了,一时传为佳话。

1993年由于村里的经济发展得好,我就从广州请来罗响声、刘菊兰夫妇,开始排练折子戏刘毅传书中的《花好月圆》《秦香莲》,产生成立万丰粤剧团这个构想。潘信全、罗慧芬、邓晓云,前几次广宁粤剧团常到万丰戏大戏,大家都熟了。刚好广宁粤剧团那时因为体制要求和我们合作,接收全部演员,并解散了广宁粤剧团,合并为万丰粤剧团。团长由潘淦平负责,曾绍军为副团长。黄楚凡来自广宁粤剧团,声腔优美,再加上广西南宁粤剧团罗慧芬加入我们剧团,阵容鼎盛。还有邓晓云,她来自钦州灵山粤剧团。加上罗响声作导演兼演员,阵容更加强大了。由于剧团兵强马壮,对外演出有现代折子戏《不该出生的人》,获得深圳市粤剧团大戏一等奖。

1997年我成立了一个编剧小组,第一个剧本就是《大潮》。先由说普通话的刘强把我与丁之昌撰写的长篇小说《新桃园梦》改编成文学本,再由曾文炳、萧柱荣改编成粤剧本。我们想把《新桃园梦》改编成大型现代粤剧,第一稿是由罗响声夫人改编的。排练了一个月后,觉得戏剧的故事情节矛盾和演员的风采显示不出来。我专门找了深圳市粤剧团团长周文炳,副团长萧柱荣,安徽省著名的剧作家刘强来共同研究,那时候我们习惯讲粤语,只有刘强从地方来的,他听不懂粤语,我们才统一说普通话。我们把剧名改为《大潮》。首先让刘强看小说《新桃园梦》,并写成文学本,我们深圳编剧四剑侠反复讨论剧本,由周文炳、萧柱荣按照粤剧的特点进行填词,一剧一本,又花了三个月才把词填写好。我只是在那里指指点点,我不会编剧本,但我喜欢看粤剧剧本,最后我一拍脑袋道:“我认为可以施行排练了。”

《大潮》的演员队伍十分豪华,深圳粤剧团梁德先担任导演,深圳粤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陈世才担任第一男主角姬振华,说也奇怪,这陈世才理个平头,与我三十来岁的模样很相近,也许是缘分。万丰粤剧团的年轻演员罗惠芬担任姬振华的妻子张丽芳,万丰团的邓晓云担任主持改革的金玉玲,深圳团的曾二牛担任姬振华的养父曾,万丰团的青年演员古达担任餐厅老板发仔,深圳团的王大伟担任区公所的党委副书记。

1998年10月24日,应文化部的邀请,粤剧《大潮》晋京向中央领导、军委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为祖国改革开放20周年献礼,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

潘强恩在排练

猜你喜欢
万丰粤曲粤剧
SINGING THE CHANGES
河北万丰冶金备件有限公司
热烈庆祝河北万丰冶金备件有限公司成立三十周年!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粤曲《回归颂》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粤曲情结
广州粤曲茶座艺人群体考察报告
——以爱群鸿图居、大同酒家、凤安龙胜酒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