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洪波
眼睑皮脂腺癌是发生于眼睑皮脂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SC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及转移,肿瘤可侵犯结膜或眼眶,癌细胞可经淋巴或血道转移至耳前、颌下、腮腺或颈部淋巴结,也可远处转移到肝、肺、骨及颅内。2017年12月初,笔者遇见 1例眼睑皮脂腺癌,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一头9.5岁边境牧羊犬,母犬,体重35kg,未绝育。据犬主自述该犬于半年前左下眼睑近眼角处出现一硬质较小包块,怀疑硬块,未做处理。半年来,该包块逐渐变大,犬流泪严重,送诊。眼观该肿块球形、呈菜花状,有破溃迹象,同时伴有粘液性分泌物,且口脸周边红肿,眼角泪痕明显。
犬体温为38.5℃,心率108次/min,呼吸30次/min。精神状态良好。肿块位于左下眼睑近眼角处,灰色,边缘形状不规则呈菜花状,大小约为6mm×5mm×5mm,基部边界清晰,因其占位性,眼睑外翻,质地硬实,触之不痛。
红细胞计数7.3×109/L,白细胞计数13.5×109/L,淋巴细胞计数1.9×109/L,粒细胞计数11×109/L,单核细胞计数0.6×109/L,血红蛋白176g/L,血小板计数77×109/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2U/L,碱性磷酸酶56U/L,总蛋白63g/L,肌酐83Umol/L,尿素9.2Mmol/L,血糖6.68 Mmol/L。
DR检查显示胸腔、腹腔无明显异常。
经征得主人同意,对该犬进行肿块摘除手术。
乙醚吸入麻醉,术犬侧卧保定,术部常规消毒,于肿块基部外扩5mm做近方形切除,并行眼睑再造术。术后禁食、禁饮24小时。每天对手术创口消毒;静脉注射葡萄糖、电解质、头孢曲松钠;肌肉注射痛立定、止血敏;连续用药3天。
切除肿物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镜下可见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出现大量皮脂腺囊,皮脂腺呈片状排列,有些皮脂腺囊中心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空腔,腺细胞核深染,细胞质淡染,呈絮状,核仁明显,有丝分裂相少见。部分区域皮脂腺呈不规则囊状,细胞分裂相多见,有多核仁现象,皮脂腺分化不完整,有明显恶变倾向。间质以结缔组织梭形细胞为主。细胞核形态各异,可见深染细胞核。
眼部的皮脂腺至少包括睑板腺、蔡氏腺、睑缘腺、莫氏腺、位于泪阜的皮脂腺、位于眉毛的皮脂腺及与小毳毛相连的皮脂腺6种。这些泡管状腺分泌弱酸性皮脂,具有保持眼球光学膜、润滑及抑菌作用。通过鳞状上皮组成的导管进入更大的中央导管,最终通向腺外,而不与毛囊及汗腺相通。其中最主要发生肿瘤的是睑板腺和蔡氏腺。
眼睑皮脂腺癌病因不明,可能起源于腺小叶周围的生发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可向皮脂腺、基底细胞、鳞状细胞等多向分化。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常表现为眼睑肿块,眼灼热感,眼睑周围红肿发痒,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产生,结膜滤泡形成,睑内、外翻,睫毛脱落,倒睫等。易与睑板腺囊肿、眼睑炎、角膜炎、结膜炎、霰粒肿、结节病等其他炎性疾病混淆。传统组织学分为5种亚型:皮脂腺分化型、鳞状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腺型、梭形细胞型。分化型SC的形态较独特,诊断并不难,但非分化型尚需借助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其病理特点为:镜下多形细胞排列成小叶状或巢状,呈佩吉特氏病样表浅扩散,细胞核深染,胞质空泡形成,强嗜碱性。
手术切除是眼睑皮脂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病变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以及全身情况而定。其准则是既要完全彻底切除或破坏瘤体组织,又要考虑到眼睑功能及美观。对于肿瘤无眼眶浸润者,病变范围较小而浸润程度不深者可行肿瘤单纯切除术;较大的肿瘤切除后需做眼睑成形再造术,切除范围应距肿瘤边缘5mm以上,不宜太小。本例患犬肿瘤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