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FD和职业行动能力理论的新常态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11-29 21:15杜学敏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黄骅061199
物流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流业常态物流

杜学敏,孙 建 (北京交通大学 海滨学院,河北 黄骅 061199)

0 引言

随着物流新常态的发展,物流业人才需求变化明显,这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标准,因此如何设置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路径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物流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需求出发,应用QFD方法,从职业行动能力需求、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三个方面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质量功能展开,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1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各级院校总计有570所,开设物流相关专业622个。物流业日益复杂的用人需求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设定了相应的物流人才培养路径。据调研我国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与物流业用人需求体系不相符

目前我国各级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分级比较明显,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目标设定为初级物流人才培养,本科和研究生类院校培养目标设定为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然而在各自的培养体系中都存在物流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状态,大多数初级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重实践轻理论”,而高级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物流业需要的是既具有丰富的物流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物流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与物流业用人需求体系不相符的状态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

(2)物流专业设置过专过窄

现代物流已经从传统的提供物品运输配送工作发展为集商业、运输、仓储、加工、信息支持、第三方物流等为一体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某类操作工需求上升为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针对物流中某几类人才或者某几类岗位需求来设置物流专业的,过专过窄的专业设置既不利于物流业的横向发展,也不利于物流人才综合知识技能的培养。

(3)师资水平亟待提升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最先引进的物流教师大多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交通运输学、机械工程学等专业引进,较少部分从物流企业引进,而近些年物流新教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相应不足。因此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重视物流师资水平的提升。

(4)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教学薄弱

目前物流业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特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物流业的管理水平更高,服务效率更优。而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大多采用课堂纯理论教学,在先进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上存在很大理论与实践空白,全面的实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受到一定制约。

2 新常态下物流人才职业行动能力需求分析

职业行动能力以关键能力为核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指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指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能力指良好的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等。

新常态下物流业对基础操作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及综合管理人员需求量增大、且对物流人才专业化水平要求提高,物流综合管理技能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据调查现代物流公司在职业能力需求方面更看重物流人才交通运输管理技能、需求预测技能、运输配送管理技能、仓储管理技能以及国际物流技能等。

3 新常态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物流业真正需要的是既具有丰富的物流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物流实践能力,真正适合物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符合社会需求。本文采用QFD方法以新常态下物流人才职业行动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构建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屋,如图1所示。质量屋的左墙为职业行动能力需求及其权重Ki,右墙为职业行动能力需求的质量权重W,天花板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地板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权重H,房间为职业行动能力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rij。

图1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屋

其中,职业行动能力需求权重Ki以1、2、3、4、5分别表达五个重要度等级:“不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职业行动能力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表示职业行动能力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间的关系。关系值rij采用1、3、5、7、9五个等级值来表示。rij值越大,表示该培养目标对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需求影响越大,反之影响越小。

职业行动能力需求的质量权重Wi表示该职业行动能力需求的重要程度,数值越大则反映出该职业行动能力越重要,其计算过程为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权重值Hj表示该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程度,数值越大则反映出该培养目标越重要,其计算过程为

由图1分析可知,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中既要培养学生物流运作中运输、配送、仓储等基础理论,还要重视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熟练的物流实践技能,而这些培养目标的设定都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有重大影响。

4 新常态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本文应用QFD方法以新常态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中质量得分较高的几个目标为出发点,构建新常态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质量屋,如图2所示。该质量屋的左墙为新常态下物流人才重要培养目标及其权重K,右墙为新常态下物流人才重要培养目标的质量权重,天花板为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地板为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的质量权重,房间为新常态下物流人才重要培养目标与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的关系矩阵。

图2 新常态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质量屋

由图2分析可知,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从物流相关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两方面入手,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物流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引进更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实现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特点,本文提出新常态下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新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行动能力需求为导向,遵循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集物流理论、实践为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实践课进行合理安排,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丰富的物流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物流实践技能。

(2)“物流模拟实验+校企合作”提升物流实践技能教育

新常态下企业对物流人才实践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可以通过物流模拟实验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物流实践技能教育水平。

物流模拟实验是利用物流仿真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企业案例数据等真实再现物流企业运作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物流基本操作技能,提升物流实践能力。

企业实习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物流实践技能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充分融合学校和企业物流人才培养资源优势,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实现双赢。

(3)提升师资水平,创建“双师型”教学模式

高校物流师资水平的高低是物流教育的根本,直接影响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成果。提升师资水平可以提供物流教师交流学习机会,更新物流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提供教师企业实习观摩学习机会;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业务进修、培训实习等活动。

另外,高校人才培养可选择“双师型”教学模式,采用“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合作的形式,充分融合校内教师物流理论的先进性和企业导师物流实践技能的丰富性,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4)引进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的自动传输系统、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补货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都要依靠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而这些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很少涉及。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填补技术方面的理论空白,为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5 总结

随着物流业新常态的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本文以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职业行动能力和QFD理论为指导,对物流职业行动能力需求、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三方面进行质量功能展开,并结合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特点,提出新常态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新建议。

猜你喜欢
物流业常态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