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天补小学 黄勤能
一年级是说话写话的起步阶段,能否成功迈开这一步,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基于我校一年级民工子弟课外阅读能力极为薄弱,平时羞于表达、不善表达的现状,日常教学中,我试着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孩子通过眼看手摸、口尝耳闻的方式尽情体验,以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进而指导学生大胆说话、连贯表达,为写话起步夯实基础。以下,我将简要谈谈对体验式写话起步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商榷。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写话起步教学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材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日常实践中,我发现如元宵、妇女节、立夏等特殊的节日,是儿童颇感兴趣且有话可说、易于动笔的话题。 若能抓准孩子对某个节日的兴趣点,唤起孩子的体验热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去年圣诞前夕,同事桌上的圣诞老人就为我带来了灵感。思量再三,我决定抓住圣诞老人的外貌,引导孩子学着观察,从而练习完整、连贯地说句子。如我所愿,课上孩子们盯紧圣诞老人,聊外貌、聊衣着、说愿望……尽管孩子们的发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也算童趣满满。帮助梳理说话顺序后,在兴趣和反复练说的驱动下,孩子们不仅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自觉运用了积累的好词。
当时列的说写提纲是这样的:今天,我见到了( )的圣诞老人。你瞧,他穿着( )的衣服,戴着( )的帽子。又( )又( )的脸上,大胡子( )的,鼻子( )的,特别( )!
今年圣诞节,我希望他送我一个( ),因为( )。
围绕 “圣诞”主题,后续我们又结合圣诞礼物——棒棒糖,进行了体验式说写训练,孩子亦是乐此不疲!
基于一年级孩子观察事物的随意性、模糊性特点,说写训练时,他们往往会 “无话可说”“言而无序”。其实,大自然里就有一些特别的美景,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二,引导孩子观察发现,照样能打开有效说写的新天地。
古诗有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暖融融的午后,我带着孩子来到了校园里的种植架旁、樱花树下、花坛边……通过近一节课的眼看手摸、口尝耳闻,用心感受,再结合事先拍摄照片的特别展示,孩子们在选择最感兴趣的景点进行说话练习时,普遍自信满满、表达完整连贯,书写也比较迅速。美段如下:
来到种植架旁,只见麦苗穿着碧绿的衣裳,胖胖的脑袋上顶着一根根又细又尖的麦芒。风儿一吹,它们跳起了摇摆舞,好像在说:“看,我们长得多精神!”
来到围墙边,粉嘟嘟的樱花挂满了枝头,香喷喷的!风儿一吹,花瓣轻轻飘落,像是在下粉色的“雨”呢!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孩子们对此司空见惯,也极易忽视。其实不同的时令也是体验说写的好题材,若是我们能紧抓时令特色,唤醒孩子的体验,同样能为孩子打开留心观察、真情表达的大门。
教学中,我曾抓住冬日的极寒,指导孩子模仿说写——《今天真冷呀》;也曾抓住第一次高温突袭,引导孩子表达高温下的感受和想法。这些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们兴致勃勃,脑洞大开,做到了说真话、述真情。如张智愚写话片段《天气真热呀》:
今天真热呀!太阳火辣辣的。教室就像个大蒸笼。上课时,我不停地冒着汗,嗓子都快冒烟了。下课了,我一边擦汗,一边“咕嘟咕嘟”地喝水。小伙伴们有的躲到了树荫下,有的在走廊里休息,还有的不停地扇风……天这么热,要是有根冰棍吃就好了!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说写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能直接反映孩子真实的说写水平。教学时,我发现一年级孩子通常只会抓 “六要素”,用三句话来描述图意,至于最重要的经过往往是被一句带过。事实上,图片中隐藏的过程恰恰是可以结合孩子的亲身体验来还原,并能加以具体生动描述的。
例如:第一次看图写话《丢手绢》,孩子们呈现的基本上是三句模式,单调乏味、机械雷同。怎样才能让写话有画面感呢?二次指导前,我特意安排孩子多次玩了丢手绢的游戏,这样一来,二次指导时,孩子们普遍关注了围圈下蹲、拍手唱歌、丢手绢人的动作和追赶人的状态等细节,说话时也开始尝试有序、具体地描述丢手绢的过程。因为有亲身体验的融入,即便是《捉迷藏》《洗衣服》《捶背》等令人头疼的看图说写,孩子也普遍能自觉唤醒原有的体验,轻松应对。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能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处处留心,主动为孩子搭建尽情体验的平台,唤醒孩子的真实内心,就能为孩子叩开大胆说写、有效说写、真情说写的智慧之门,进而提升言语表达的兴趣、自信和能力,真正夯实起步说写的基础。
“千丈高台,起于垒土。”让我们巧抓契机,且思且行,为起步说写的探索和研究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