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华
浅谈馆校结合的前期筹备、理论研讨及实践创新
曾晓华
(重庆科技馆,重庆 400000)
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在校师生,以满足学校需求为导向,以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借助科技馆特色展品、展教资源为依托,用科技馆特色教学方式,免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服务。从理论研讨到前期筹备再到实践创新的参与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详述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的理论研讨及筹备工作,报告了活动开展至今的现状及实践成果。
馆校结合;理论研讨;前期筹备;实践创新
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自2015年秋期全面启动,目前已持续开展六期,第七期已正式启动。已有108所签约学校,1 557个班级,共计143 134人次走进重庆科技馆开展了舌尖上的科学、气象与生活、科学运动身体棒等量身定制的3 268节特色科学探究课程,活动满意率均保持100%.2017年,重庆科技馆获评国家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全国获批的四家科技馆之一。 以下简要列举重庆科技馆在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中关于前期筹备、理论研讨及实践创新的探索过程。
重庆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在基础科学教育方面,重庆科技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创新并有针对性地融合探究式学习、创客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信息化模式,通过独具特色的科学实践探索课程和活动,创新传播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有力推动科学普及模式的创新、变革。而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便是在科技创新引擎的强大助推下,为解决科技场馆普遍存在的周二至周五人流量不足和不均、科普资源利用率不高的背景下组织策划的。
为切实做好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试点工作,重庆科技馆集中精英力量及前期科普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体教研探讨,对展品和展教活动项目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知识,对照教材体系,按年级、学科和课程标准进行专门梳理,并拟定对应特色教案和学习单。为凸显科技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首要任务和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色,重庆科技馆坚持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参与首批试点工作的业务骨干开展专项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尤其强调展品和展教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观察现象,探究科学。
为便于活动中与学校对接,且利于校方的教学组织,更好完善第二课堂的服务内涵,重庆科技馆分类整理了开馆多年以来的优秀科普教育活动。以班级、课时为单位,形成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具书《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介绍了主要收集整理的100件科技馆展品,并按学校学科进行分类,简要介绍展品蕴含的科学知识、互动方式,且将展品知识点与学校的相关课程标准对应挂钩,以便于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主题参观组合中的展品进行调增和调减。《指南》中还主要介绍了重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前期主要包括主题参观、主题活动、快乐科普剧、趣味科学实验、梦工场科学小制作五大类别百余门课程,并对标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推陈出新推出第六大类研究型课程,且每门课程均配有学生《活动手册》,形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文档。《指南》中所呈现的所有活动均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科技馆的具体学习时间,用“点菜”的方式,在《指南》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课程,形成各具特色的DIY活动方案,组成一天或半天的活动。
《指南》的形成为学校建立了明确的“菜单式”科普服务方式和机制,有效联通了馆校互相了解和互通有无的桥梁,成为馆校结合项目特色模式的基础。
为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实施,重庆科技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从每学期开始之前的报名申请提交;到报名截止后,根据报名学校的数量与馆校结合课程资源的匹配情况,确定每学期的拟合作学校;到新合作学校申领《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南》;再到签订合作协议及合作完成对应学期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有从学校师生需求出发的细致周密的安排和实施跟进,同时,创新性地拟定了从接洽学校、校方选课到课程实施再到教学评估等一系列专门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并设计了专项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拟定了配套的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着力推进第二课堂的管理体制建设。
为保证首批试点的示范化效应,重庆科技馆把市级重点校、科技特色校和地理位置优势校三类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择校标准。首批试点公告一经发出,即获教育系统热烈追捧,收到了全市33所学校的试点申请。经过精心挑选和认真评估,最终,首批试点选出共计11所学校成为首批签约试点单位。
2015-10,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首批试点工作正式开启。学生分年级逐批次走进重庆科技馆,体验独具科技馆特色的科学课程。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相同的科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播,使各年龄段学生科学学习成果最大化。
课程现场,学生在科技辅导员的引导下,发展创新性思维,在科技馆提供的现有材料基础上,将自己所想成功变为现实。通过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探索课程,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创新技能,为培养小创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堂课程尾声,为学生发放精心设计的学习单和活动手册,方便学生在加强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继续思考拓展相关科学知识的内容链接。
并且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参与活动学生当天的课程情况进行公开及反馈,让学生家长及教师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学生所学内容,以便后期跟进。
为保证试点工作更上一层楼,重庆科技馆在总结每期试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加大课程研发创作力度和新教师培训力度,同时对每一个入册课程都严把质量关,跟进教案教材的更新、装备及课件的提升,并对每一名新“教师”都开展专项考核。
且每期试点工作告一段落后,重庆科技馆结合活动每日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反馈情况,主动积极与学校在校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全面分析整理调查数据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成效,进一步落实改进措施,优化工作流程、探索运行机制。汲取之前各期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总结完善、扬长避短,并从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后勤保障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实现提档升级,促使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迈上发展新台阶。
尤其是在后期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打破了传统的仅依托科技馆特色展教资源的局限,引进英国威尔士馆的声光学方面的资源包,自主研发出特色馆校课程。而重庆科技馆引进国外资源包进行授课,在全国也属首例,通过对国外优质资源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为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创新源泉,切实打造项目新引擎。
重庆科技馆自开馆以来,在“馆校结合”的科普教育工作方面开展了不少活动,并且勇于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活动效果,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尤其是综合多年科普教育活动成果而制作的《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南》,创新引领了行业发展潮流。
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从2015年筹备开始,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成效。从一期的11所,二期的16所,三期的18所到截止上一期的108所,服务学校逐期递增,目前项目申请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其中占比五成以上的参与校,每学期都持续申请参加活动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活动的认可度。统计数据显示,不管是服务班级个数还是授课节数、受众人次,每期都大幅增加。
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同时对科技馆来说充实了周二到周五观众相对较少的人流量,充分利用了科技馆资源,杜绝了走马观花似的闲逛和避免漫无目的的玩乐,让青少年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收获了更为丰厚的学习成果,这使得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而重庆科技馆给学校提供明确的“菜单式”科普服务的方式和机制不仅获得广大教师的赞赏,且在国内科技馆行业尚属首创,得到了行业领导的高度认可。不仅如此,创新科学餐厅的模式更是卓有成效且规范化地提升了科普能力,还满足了社会日益增大的校外教育需求,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
2095-6835(2018)20-0140-02
G322.23
A
10.15913/j.cnki.kjycx.2018.20.140
曾晓华(1991—),女,重庆人,助理馆员,主要从事科普教育工作。
〔编辑:严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