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一句句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俗语,言简意赅而又词约义丰,无论我们熟悉或陌生,它身上所凝结的古代农人探索天地的智慧都让华夏子孙震撼不已,自豪万分。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寒 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祸害流亡出走,期间受尽屈辱,跟他出奔的臣子大多也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其中一人叫介之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之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之推受赏封官。可是介之推不来,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来。但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后悔不迭,隆重祭奠。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以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柳树竟然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睡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
“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苇 岸《惊蛰》
天气变得越来越热,在这样的节气里,品尝时鲜,就像尝到了夏天的初甜。新鲜的梅子,红红的樱桃,在树上采摘下来,放在淡盐水中浸泡,能去除里面看不见的小虫子。初采的樱桃,养分与新鲜度都是最好的。那酸甜的爽快劲,真是让人把往日里莫名的烦恼,都忘了不少。
绿油油的青麦,晃动着长长的麦芒,微风拂过,一起跳起喜悦的舞蹈,似乎在感叹着青春,期待着收获。那鲜嫩多汁的青麦,用来做香麦茶最合适不过。看着窗外摇曳的竹影,翻阅着古书,品味着青涩的麦香味,有一种纯朴的情调。
——张 岩《立夏》
冬至大如年
《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可见,古人对冬至已是如此重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一说。
冬至家家户户吃饺子的传统更是由来已久。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季,看到很多贫苦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非常心疼,于是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在锅里熬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娇耳”,再放入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这种施药活动一直会持续到年三十,百姓们的耳朵也在这段时间里痊愈了,“祛寒娇耳汤”就此得名,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自然也就流传了下来。
说到冬至,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年大学毕业,在异地工作,每逢佳节,倍感思亲的情景。不过冬至倒是个例外。这一天,单位的食堂总会在微信群里早早地吆喝着今日供应饺子的喜讯,同事们也会相约起来去口碑佳的饺子馆小聚一番。这一天,还得赶早去,因为小县城的街道上都是人,小饭馆里也挤满了人,无一例外都是奔着饺子去的。透过玻璃窗,看到大家有说有笑的自得神情,我这个异乡人在这一刻也别有一种归属感。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仪式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一种自足的幸福。
点评每个节气都有它独特而丰富的一面,尝试抓一个有话可说的切入点,勾连起具体的生活体验,写出来就可以了。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潜藏其间的秘密也是深奥高妙,让我们一起慢慢探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