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18-11-29 14:31:53甘海燕
广西农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甘海燕

(广西农学会,南宁 530022)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必然,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作为千百年来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提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热爱农业,敬仰农业,把农民作为神圣美好的职业;有文化,有技术,善把科技和产业融合在一起;有新理念,新思想,善抓政策与市场两只手,对政策和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热爱农村,善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开创性事业。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连续7年,中央1号文件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重要部署。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业创新机制的终端,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农民的科学素质高低,特别是新生代职业农民的科学素质,对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直接和关键影响,直接影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本村本土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振兴乡村注入强大的动力。

1 振兴乡村,亟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1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是乡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必须培育一支本村本土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作为人才支撑。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8.52%,比2010年的49.95%增加近10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进城就业,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70%以上,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致使农村劳动力不但数量严重萎缩,而且结构失衡、素质低下,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凸显。乡村振兴,必须产业振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需留住心,聚住才,需要着力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村“空心化”,确保农业“有人干”“懂得干”,发展“后继有人”,这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振兴乡村、发展产业的必然要求。

1.2 新型职业农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是产业振兴必走之路,而新型职业农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的群体和最佳传播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者和践行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成分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是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骨干,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小农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大量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经营新理念等需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迫切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与之紧密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新农民从业意识和思想,对于改变农民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培养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采用和传播速率具有重要作用。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必补短板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科学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0%,但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农民仅1.7%,大大低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农民较少,不利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振兴乡村的现实需要存在着极大差距。我国农民科学素质不高,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世界上,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如美国、英国等通过立法,规定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范围、权利义务以及技术标准等;法国、日本等国为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建有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德国颁布了10多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通过多重立法,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制度,明确农民职业教育范围、分类定级认定标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培训考核方法、准入制度及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农村产业的兴旺,离不开特色农业,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更离不开土地的主人农民的需求和应用。培育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善经营、爱农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必补短板。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推进,在模式创新、制度建设、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仍然处于探索推进阶段,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体系亟需加强等突出问题。

2.1 政策扶持亟需健全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意见,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法制保障,缺乏配套政策支持问题突出。同时,由于扶持政策涉及的面大,各级政府大多仍在探索实践,有效的扶持政策突破不多;现有的一些支农惠农富农政策也未能有效整合,形成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2.2 培育体系有待加强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但大多数市、县级农广分校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工作任务繁重,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后,更显师资不够、人手不足。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同时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2.3 培育工程经费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系统、专业、长期的培育,所需资金较多,一些市县虽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如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在广西全区逐步扩大培育面情况下,项目经费显得比较紧张。

3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的措施和建议

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廹在眉睫。

3.1 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须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育、专业资质认证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须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制以保障。

3.1.1 教育培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统筹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长期的、稳定的、制度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以政府引导,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补充,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的“上下贯通、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需求。

3.1.2 专业资质认证体系 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须规范管理,尤其是专业资质认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和培育环节,须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从认证条件、认证标准和推动认证常态化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已实施2年多,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应修改和完善以更适应新时期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

3.1.3 政策扶持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法制保障、缺乏配套政策支持是导致我国农民科学素质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须加强政策创设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从人、财、物等方面,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化、轨道化。尤其是要切实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如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现有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把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结合现有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牵头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创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等,优先给予财政扶持等。

3.2 提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性和配套性

3.2.1 抓准培训对象 充分利用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整合社会人力资源,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载体,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内在的、持久的动力。主要对象一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培训,鼓励以农为荣,特别是新生代农家学生,鼓励返乡创新创业;二是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务农创业致富,扩大振兴乡村生力军;三是加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民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对贫困地区农民分批分类分期培训。

3.2.2 确定培训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着重培养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将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和骨干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在培训内容上,根据需求和分类,开展从生产决策、生产技术到产品营销全程生产经营培训。

3.2.3 创新培育模式 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平台的功能作用。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因地制宜形成农民田间学校式、典型示范式、项目推动式、媒体传播式、“互联网+”式等不同类型的培育模式,根据培训对象和目标,采用不同的培训主题和模式,对农民多层次、多目标和多方向的实行精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如广西探索形成了适合本地发展的“农广校集中培训+实训基地观摩实操+农技推广部门跟踪服务”“职业农民学院集中培训+田间学校实操实训+农技推广部门跟踪服务”等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 创新培育机制

3.3.1 产业结合 产业兴,乡村兴。围绕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聚焦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一体发展。

3.3.2 部门联动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要建立由政府推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机制。

3.3.3 动态管理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将通过资格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长期跟踪,考核评优,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