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掌握一项技能,不如让孩子拥有一个好心态。”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心态呢?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家长该如何处理?
不能完全站在老师一边指责孩子,他会觉得“你们是一伙儿的”;但也不能完全站在孩子角度,认为老师是故意找茬。仍然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听听孩子的解释和理由,从而决定怎么做。
父母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比较。如果孩子关注到了“豆豆总是比我滑得好!”那家长要先理解他的情绪,然后帮他分析能跟豆豆学到什么技巧。关键点是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好,形成一种“我好,你也好”的心态。
允许他害怕和哭泣。千万别训斥他:“你怎么这么没用?你怎么不还手?”首先搞清事件的严重程度,需要家长介入的时候,要出面解决。家长也可以在家跟孩子演练如何应对欺凌,以增加他的勇气和技巧。
家长要把孩子的个性和行为尽量做正面解读,比如不是“胆小”,而是“谨慎”,这是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谨慎的孩子一般不会贸然尝试新事务,比如别的孩子都去坐飞船,他就在下面看。这时你要先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再给他提供一些信息:“你看这个飞船是慢慢飞起来的,小朋友们在里面很安全。”其实,孩子此刻也在学习和调整心态,即使这次没坐,下次他可能会主动尝试。
一味地教他谦让不是好心态,而是压抑。如果玩具是别人的,应该让孩子学会请求“我们可以一起玩吗?”如果孩子是在“保卫”自己的玩具,同样要教他拒绝“这是我的”。这种情景下,家长最该做的是教孩子把动作转化成语言,避免肢体冲突。
和他一起高兴非常重要,这是对孩子最直接的鼓励。在事后可以跟他一起分析,强调孩子在这件事上付出的努力,采取了哪些正确的方法。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强调努力和方法,比强调孩子聪明要好,这有利于促成他下一次全力以赴和成功。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他表达出来,比如:“你这么认真做的模型最后拼不上,你觉得很难过是吗?”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陪伴他,孩子就能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和失败。当他情绪好起来的时候,可以再和他一起讨论事情,从挫折中学到什么,下一次怎样做能更好。
家庭教育这样做
在孩子挑战新事物或者胆怯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不是心急地想要他达成效果;在孩子完成挑战时,表扬他即可,但不要捧得太过。让孩子的自我认识建立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
放弃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的行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你看人家谁谁谁已经会背10 首诗了”,可以改作鼓励性的话语“妈妈相信你也能背下10首诗。”并且可以鼓励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即使你有能力帮孩子度过难关,也尽量不要这样做(除非威胁到他安全的事件)。作为妈妈应该放下慈爱的控制心,让孩子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获取经验、经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