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助推课堂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2018-11-29 10:48
关键词:牧童老汉评价

闫 娟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教育局)

【案例一】人教课标版第十册《桥》

课件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从加点的字中你看出什么?

生1:看出老汉这时候很着急。

生2:可能他还很生气,因为这个小伙子实际上就是他儿子。

师:从中,你体会出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2:我感到老汉有着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师:那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老汉的话吗?(生2读,但语气较平淡)

师:嗯,他读得怎么样?读出老汉当时的着急和气恼了吗?(其余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生3读,生2讪讪地坐下。生3在生2的基础上,抬高语调,放大音量,读的效果稍好)

师:这位同学读得又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

生4: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他知道把“吼”“凶得像只豹子”读得重一些,声音大一些,读出了老汉当时的着急和生气的情绪。

师:嗯,不仅××(生3)读得好,××(生4)评得也很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其余生鼓掌,生2的脸色稍不自然)

师:让我们一起向××(生3)一样,体会老汉此时复杂的心情,读读这句话。(生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这句话)

【案例二】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画家和牧童》

师:当大家都纷纷夸赞戴嵩画得好时,牧童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生1大声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读得声音很大。

师问生1:你为什么要这么大声地读呢?

生1:因为课文中说牧童是挤进来“喊着”,还说“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说明当时牧童很着急,所以我要大声地读。

师:瞧,他说得多好哇!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出什么?

生3:“炸雷一样”说明牧童的话让周围的人都很吃惊,他敢批评大画家戴嵩画错了,我感到小牧童很勇敢。

生4:牧童能注意到牛尾巴画错了,这么小的地方他都注意到了,我觉得小牧童很细心。

生5:老师,我不明白,戴嵩是一个大画家,连牧童都知道两牛相斗时尾巴是夹在两腿中间,他怎么不知道呢?

学生纷纷抢着答:因为牧童是放牛的呀,戴嵩一定没有见过两牛相斗呗!

师:小牧童虽然年龄小,但敢对一个大画家挑毛病,他的勇敢真让我们佩服。谁都愿做个勇敢的孩子,再来读读牧童的话。

生5(自己站起来):我还是不明白。就算戴嵩没见过两牛相斗,围观的人怎么也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呢?(听课老师笑)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那同学们,咱们来想想,围观的这么多人里面真的没有人发现两牛相斗时,尾巴是夹在两腿中间的吗?

生6:因为牧童每天都放牛,围观的人没放过牛,所以他们不知道这些。

生5:我觉得是大家不一定不知道,只是觉得戴嵩是大画家,不会错的。这更能说明小牧童的勇敢和细心。

师:老师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你和小牧童一样勇敢、细心、爱思考,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勇气读读小牧童的话吧。

【思考】

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注重了读的训练,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朗读。但是,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就在课件出示的句子中,过早地标注关键词,等于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教师的评价语不够丰富机智,缺乏激励和人文关怀,对朗读的引领指导过于简单生硬。所以,学生的朗读欲望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阅读感悟不深,又怎么能做到入情入境地去朗读呢?

案例二中,我们看到教师没有刻意地进行纯朗读技巧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对学生的朗读,采用生评、自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并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可贵的是,对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能够做到及时把握,并进行恰当的引领,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更加深刻地与文本对话,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两个案例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朗读评价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形成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在读中揣摩意趣,在读中内化升华、培养语感。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朗读评价起着不可忽视的桥梁纽带作用。它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它不仅提供教学反馈信息,还可以不断调节阅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因此,积极的朗读评价,是引领生成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让评价更具实效性呢?

一、让评价具有促发情趣的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记得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在检查一个学生的初读后,给予这样的评价:“通过预习读得这样流利,不容易,而且小错误自己就纠正了。”“她最后一句读得特别好!让人听着真是一种享受。”在于老师简短质朴的几句评价中,融入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了人文关怀。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所感受的是鼓励和快乐,所获取的是知识和技能,所得到的是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的源泉。所以,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应及时地、多层次、多角度地给予肯定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二、让评价具有积极中肯的客观性

当然,“万事皆有度”,如果教师总是用那种浮泛空洞的表扬来评价学生,每次读完都报以“读得不错”“很有感情”“鼓掌祝贺”之类的评价,就会导致评价庸俗化、廉价化。我们应该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区分被评价者的高低优劣。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后要及时地评价并给予鼓励,让评价具有积极中肯的客观性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比如“你读得很流利,这点很好,但是语速放慢些,这样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很不错,如果能在课后多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引导学生提高对自身的朗读技能的要求,这样练起来就有章可依,而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

三、让评价具有引入探究的导向性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待课堂的“生成”教师决不能仅仅限于尊重,而应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用足够的教学机智,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就像案例二中的教师那样,面对超出预设的生成,不要让它成为夜空中的流星,应用机智巧妙的评价,整合利用生成信息,引领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和探究中,产生思维碰撞,与文本深层对话。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具有慧眼,对学生时刻关注,及时捕捉老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互动所产生的新信息、新问题,这些新信息、新问题要具有价值。教师要在亮点处鼓励,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点拨,在错误处纠正,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作为一门教学艺术,积极的评价语言是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养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

猜你喜欢
牧童老汉评价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笑了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牧童与老牛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