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8-11-29 07:59沈树明
文学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外贸应用型实训

沈树明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都对高校应用型改革指明了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改革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的创新和实践技能要求也越来越要。但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率开始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专业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低,与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欠佳,无法实现新时代外经贸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模块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程实验(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校外实习(实地参观和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团队训练、军事训练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这些实践教学模块嵌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大学四年整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锻炼和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全过程。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主要以软件模拟为主。目前市场上推出了种类丰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教学软件,如2001年由上海高校国际商务实习中心设计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平台(TMT)”,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imTrade 外贸实习平台”,“SimForward货代实训”等软件,高教出版社出品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南北外贸教学实训系统;以企业级ERP系统为基础开发的外贸实训软件等。这些专业模拟教学软件为学生创造了能够与实际场景基本一致的模拟实训场景,缓解了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出现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不足,无法为在校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场地的困难。

实地参观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主要参观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外向型企业、物流仓储中心、货代公司、港口码头、海关等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外贸实务的感官认识,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很难深入学习和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毕业实习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周左右,短期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采用“放羊式”的实习,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填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校内指导教师仅仅是对考核实习的材料进行鉴定与评价,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过程很难把握,实习效果难以评价,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只是让实习单位在考核鉴定表上盖章,最后交上实习日志和报告,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另外,学生毕业实习的期限最多2个月的时间,而外贸业务从前期市场的开发与推广、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合同的签订、货物出运前的准备、货款的回收等一系列的环节历时较长。笔者暑期在一家外向型企业实践,外贸部门的同事说一笔业务的达成往往要经过3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而学生要在几周的实习期间完成一笔完整的交易几乎不可能,无法真正参与企业复杂性的商务活动。

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设计欠科学

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院校,都将应用型或复合型外经贸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但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师资、实践硬件设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各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是非常吻合,主要表现为理论性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所占学时过多,教学形式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缺乏“接地气”时效性强的生动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联系不够密切,连贯性不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实际应用性不强。

(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欠缺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决定其实践教学质量效果的关键因素。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很少,基本没有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很多实践教学环节都是由承担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指导,而且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根本无法胜任实践教学任务。而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解知识,案例生动而具体,使学生便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很好。在情景模拟教学和实训模拟的过程中也会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来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效果欠佳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尽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学校实习经费投入的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数量不多,有的合作企业仅仅是与学校签订了框架协议,没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行动。能够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单个企业能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这更加剧了本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大量需求与校外实习基地有限供给的矛盾。所以,目前很多高校对校外实习都采用“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加大了对校外实习管理的难度。而且由于学生掌握的对口实习基地的资源非常短缺,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校外实习的任务,随便找一家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岗位与专业完全不吻合,根本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校外实习的效果。即使有学生到了对口的实践岗位进行实习,由于实习学生的不稳定性,有时候企业不愿意在实习生身上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培训和实际业务的锻炼,只是让实习生简单了解企业的生产和操作流程,对于外贸领域敏感的市场客户、价格等问题实习生根本无法知晓,更谈不上实际外贸业务的操作,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改革传统模块式实践教学,构建“多维”实践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单一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模式相关理论,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寻求建立多样性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模块式)为基础,基于学生潜能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如对具有创业潜能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导向的实践教学、对具有科研潜能的学生进行科研导向的实践教学、对具有外贸业务潜能的学生进行外贸业务模拟实训导向的实践教学,对具有外语潜能的学生进行国际导向实践教学,由此形成一种以传统实践教学为基础,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为补充的立体式、综合式“多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主体性、个性化”的培养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不变的,这种“多维”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进行解决。“引进来”就是聘请校外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企业专家、外经贸相关的政府部门专家担任校内兼职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撰写假期实践报告和口头汇报的层面。前文提及对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不能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的假期实践更不能采用“放羊式”的管理,要建立公平合理、客观有效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为教师实践能力的的培养提供相关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搭建校内实体实习平台

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基地,积极与地方外向型企业进行合作,利用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长期而有效的实习考核监督制度,将校外实习做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和“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同时,本专业也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条件,申请成立实体公司进行实际业务的运作,由相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运营公司的外贸业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体现本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为教师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外贸应用型实训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山东外贸,跑出发展“加速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