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牡丹
近年来,有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呼声越来越高,非遗保护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其中,地方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基地,理应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2015年9月,经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联合发文批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文华学院,该中心以“非遗校园传承”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文化发展以及湖北非遗品牌文化发展等现实问题。本中心自成立以来,围绕“非遗校园传承及社会发展”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且定期筹措举办非遗类主题大型活动,邀请兄弟高校、武汉市民、社会力量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文化品牌效应。
(一)非遗中心第一工作室。工作室以“传承、培养、弘扬、应用”为工作宗旨,组建了一支技艺研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力型师资队伍,设计相关非遗技艺学习课程,扎实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形成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特色融合。且先后与地方政府、多家文化传播公司建立起非遗文化研究开发合作关系,各方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特长,共同致力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探索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二)古琴文化研究所。本研究所致力于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培训工作,与武汉几所著名琴社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聘请湖北省古琴界名家进校园,共同举办武汉大学生古琴文化艺术节、武汉高校知音文化古琴体验活动,开展古琴知识讲座、开设古琴基础课程,免费为师生开办古琴学习班,传承经典非遗,弘扬知音文化。
(三)非遗文化品牌研究室。依托中心学术优势,本研究室围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资源与“生产性保护”、非遗文化品牌打造与社会化推广等特色方向进行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非遗校园传承研究、非遗文化品牌研究以及非遗基础学科研究三个基地,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项目及论文。浓厚的学术积淀,为非遗实践类探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非遗类课程教学研究室。按照中心与专业共建的指导方针,目前针对人文类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通识课程,学习非遗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非遗实践,形成了浓厚的非遗氛围。在非遗中心、非遗第一工作室、舞蹈系、艺术系等部门人员及外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校开设了《天门碟子舞》、《摆手舞》、《马山民歌》、《太极拳》、《武当拳》、《瑜伽》、《古琴演奏》等非遗类特色选修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不仅高质量修满了学分学时,培训了演艺队伍,且能在武汉高校红枫文化艺术节、武汉大学生古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中进行精彩演绎。打造的非遗类学生社团主要有:非遗学社、楚麟汉服社、钦静国学社、晨风文学社、剪纸兴趣班等,积极参与校内、校际间非遗类活动,真正做到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同学们零距离体会非遗,并做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坚定行动者。
1.文华学院首届大学生风筝文化艺术节。2015年4月中旬,文华学院举办了首届大学生风筝文化艺术节。来自武汉市的数十名民间风筝制作老艺人向千名大学学子传授风筝制作技艺,传承非遗知识,播撒非遗种子,推动非遗校园传承工作在校内外蓬勃开展,此举意在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立志争做非遗文化传承人。
2.文华学院武汉大学生古琴文化艺术节、武汉高校知音文化古琴体验活动。
武汉是知音文化的发祥地,俞伯牙、钟子期因古琴结缘相知的故事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具有武汉特色的古琴文化、知音文化,是武汉高校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是湖北非遗研究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增强武汉大学生对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认知,促进武汉高校校园文化繁荣,2016——2018年,文华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致力于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推广,三年内不断扩大与武汉多家知名古琴社的深度合作,举办文华学院武汉大学生古琴文化艺术节、武汉高校知音文化古琴体验活动,并成立古琴文化研究所,开设古琴类选修课,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古琴的魅力,在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熏陶下,塑造清雅人格。
3.武汉高校红枫文化艺术节。“春到武大看樱花,秋到文华赏红枫”,2014年——2017年,连续四届的武汉高校红枫文化艺术节活动在文华学院的金秋拉开序幕,土家族摆手舞、天门碟子舞、马山民歌、民族秧歌舞、古筝、古琴、太极拳等二十余项非遗节目在校园内轮番上演,摄影爱好者争相取景,现场气氛十分火爆。展示个性化教育特色,将校园红枫文化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以红枫为品牌,以非遗为内容”的红枫文化节,受到数千大学生、武汉市民的热捧。
4.外交官风采大赛。刺绣、剪纸类非遗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教育等价值,如何在全球化、商业化的环境下保护刺绣技艺、剪纸艺术等的可持续发展,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运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这一类非遗。2017年12月中旬,由文华学生社团联合会、文华IACA国际事务交流协会、法律协会、非遗学社联合举办的“刺绣、剪纸类非遗保护与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主题活动在校学术报告厅如期开展,此次活动以论坛会议的形式展开,采取“罗伯特议事规则”,围绕权属问题、商业化开发问题等进行激烈讨论,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全面更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保护刺绣、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5.非遗类课程开设。教育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人心的方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在我校开设非遗类课程,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烂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非遗”热情,并且促发学生积极担当起“宣传、保护、弘扬”民间非遗文化的使者,从而掀起我校学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热潮。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按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的工作部署,实践性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贯彻我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创新创建新空间,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截至目前,我校已开设了《天门碟子舞》、《摆手舞》、《马山民歌》、《太极拳》、《武当拳》、《瑜伽》、《古琴演奏》等非遗类特色课程。丰富了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形成了文华学院个性化的特色型非遗校园文化。
桑植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16年7月上旬,“文华学院”师生十八人前往湖南桑植县,走访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桑植县广电新闻出版局,详细了解桑植民歌发展历史、艺术特色。走街串巷,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调研桑植民歌的传承现状。走访吉首大学,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桑植民歌的校园传承教育,学习借鉴吉首大学“非遗进校园”的经验做法。
蜀绣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四川成都市的蜀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7月上旬,“文华学院”近二十位师生前往四川成都蜀绣产业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此次实践活动与非遗保护密切结合,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蜀绣,为其精湛技艺所折服,也进一步感受到保护这一民族瑰宝的重任。
2017年10月中旬近五十名文华学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抵达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参观第二届长江非遗大展活动。本次非遗大展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执行。五项专题展涵盖传统服饰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长江传统手工技艺和湖北非遗研培成果展。本次观展活动旨在让同学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领略非遗魅力,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浸润到高校校园的土壤,生根发芽,蕴育力量。
“保护非遗,我们在校园;传承非遗,我们在行动!”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的具体精神,切合文华学院实际,将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升华文化精神,将其引伸为我们的校风、教风、学风,我们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