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军
诸葛亮作为刘备“辅臣”,其才智谋略、德行品质得到后人充分肯定。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中道:“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裴度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他认为,诸葛亮成为一个“兼而行之”的文武全才的最关键因素,则是他在事君、开国、立身、治人这四个方面的种种做法。刘备与诸葛亮和衷共济,一路坎坷、一路扶持,成为后世君臣关系的楷模,至今仍影响着现代领导与秘书之间的关系维持。诸葛亮作为一名辅臣尽心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成功事例,同样对现代秘书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建安二年(197)至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十年隐居待时。期间诸葛亮一直过着耕读结合的生活,诸葛亮不辞辛苦、博览群书,身在陇亩而志在庙堂,常自比管仲、乐毅,以耕谋生,以读明智,他的学识与杰出的才干得到了师友们的认可。农闲时,诸葛亮就会进行读书游学,广交江南名士,诸葛亮的师友皆是通过游学来实现的,如司马徽、酆玖、庞德公、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等。习凿齿《襄阳记》有言:“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刘备起初从司马徽的口中得知诸葛亮此人乃一介大儒,而后因徐庶的走马荐诸葛,令刘玄德决定亲请卧龙出山辅佐其汉室大业,遂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顺利出山之事。可以这么说,诸葛亮能够顺利出山走上蜀汉的仕途大业,多亏了其师友们的扬名和推荐,而这些,皆是来源于诸葛亮的躬耕和读书游学生活。
“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学习是能力之源,无论是提高秘书人员的服务本领、决策之能,还是自身综合素质,都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持之以恒加强学习,才能免遭“山间竹笋墙头芦苇”、“空中楼阁”、“江郎才尽”的尴尬处境。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求知欲,有规划的落实学习任务,广泛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办事、管理、调研、表达、听辨概括、社交、应变、操作等相关职业技能。秘书的能力构成是一个多侧面、多因素的综合体,这要求秘书本身要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运用各种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能力。
诸葛亮躬耕南阳、交游士林,为实现自己“建不世之伟业,立盖世之奇功”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作为一名辅臣所必须的才识与能力,这对于现代秘书这一职业的人才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社会市场的竞争,究其根源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是领导选择人才的“门槛”,这对于秘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备一顾草庐不遇孔明,准备二顾时,遭到了张飞的反对,“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刘备闻言,当即阻止了张飞对孔明的不敬言行,曰“孔明当世之大贤,岂可招乎?”随后三请诸葛,孔明的“不识好歹”更是让关、张二人气愤非常。最终,在刘备诚心求贤若渴的行为下,二人终是相见。诸葛亮未出茅庐便明确了“三分天下”的大计,并为刘备制定了“以益州为根据地,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联吴伐魏复兴汉室的宏伟蓝图,为之后的蜀汉立国确立基本指导思想,令刘备惊觉前途一片光明,为此,刘备则以师礼待孔明。而在此时的关、张二人看来,任凭诸葛亮一介村夫,而受主公如此礼遇,着实令二人颇为不满。因而,诸葛亮在未出山之时,便在关、张二人心里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这对于以后三人共事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品德,即道德修养。加强修养,可以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形象。形象是一个人生存的资本和人格魅力的有效“成分”。吊诡的是,关、张二人似乎对诸葛亮的品德并不买帐。其实,诸葛亮外表高傲,实为待价而沽,在关、张二人面前,他故意让刘备礼节有加,是在为以后树立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形象打下基础。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品德是一名合格的秘书人员品德——忠得了职守、做得了苦功、放得下荣耀、守得住礼法、禁得住诱惑、扛得起大梁。
诸葛亮在关、张二人怀疑和不满的态度面前,采取了最直接的方法,用实力证明,他当得起刘玄德的赏识。而后,诸葛亮出山的首战——火烧新野,让诸葛孔明一战扬名,其神机妙算使关羽、张飞佩服不已,从此三人强强联合、抱团发力,紧密团结在刘玄德的周围,为蜀汉政权的崛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辅臣,诸葛亮在初入仕途之时,便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现时环境,用实力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及其将士的认可,为之后的出谋划策消除了不必要的消极影响。此外,诸葛亮并不是盲目的做君主命令的“实行者”,诸葛其人“想领导之未想”,为君主出谋划策,纳谏进人。诸葛亮的这些做法,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事务发展成为了一门艺术,这对蜀汉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有的秘书工作者习惯于做领导的“执行机器”,唯领导是从,对于领导的指令,采取“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做法,缺少自己的创新思想。其实,秘书人员是直接服务于领导的,要做到随时对领导提供精力和智力补偿,当好领导的“外脑”,违覆直言,想领导之未想。那么,什么是“违覆”呢?诸葛亮向丞相幕府内的参谋、幕僚发布的指示《与群下教》中提到:“‘违’者,背也,即与上级的意见相背离;‘覆’者,反也,即把领导批示过的公事返回来,要求重新审查。‘违覆’就是鼓励幕僚多动脑筋,多提不同意见,认真对待失误,不惧反覆。”参署七年,董和遇到事情办得不够妥当的地方,曾反复十余次向诸葛亮启告,以求重新处理。另有诸葛亮的老友徐庶亦是一个处理事情不糊涂的人,诸葛亮因这两人的做法而受益匪浅,曾对幕府人员说:“只要你们能够学习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能像董和那样的殷勤负责,那么,不但于国家有好处,就是我本人也可以减少过失了。”
《襄阳记》《(三国志·杨戏传》裴松之注引)说,诸葛亮主薄杨顺(字子昭),对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事无巨细,必躬亲”这一做法颇不认同,便以治家为喻入谏,批评其“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皆亲自审理的做法,可谓是一针见血,切中利弊。诸葛亮听闻此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杨顺深表谢意。杨顺死时,诸葛孔明想起他的劝谏,“垂泣三日”,后与张裔、蒋瑰通信时还曾说起“:缘属丧杨颜,为朝中损益多失!”由此可见,诸葛亮颇为看重敢于违覆直言的人,同时,诸葛亮自己也是敢于直言的人。
领导善于纳谏,秘书敢于直言,想领导之未想,急领导所未急。二者相辅相成,促使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让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终始好合”。
“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存,国无信不兴”,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秘书秘书岗位的基本准则。三军统帅,最忌朝令夕改,否则难以指挥三军。诸葛亮重议出师祁山时,考虑到需长久作战的因素,遂采用了杨仪分兵轮战的建议,两批士兵以百日为期,轮翻作战,以便另一批替换下来的士兵可以适时的休养生息、回家团聚。此条军令一经下达,便使得众士兵欣喜非常、倍受鼓舞。随着诸葛孔明于卤城挫败了司马懿的偷袭行为后,两军一度呈对峙状态。于是,孔明便携四万士兵值守,当此批士兵正欲换班之际,魏将孙礼引二十万雍、凉人马袭击剑阁,司马懿亲率军马披挂上阵攻打卤城!敌军来势汹汹,而此时的蜀军新军尚未到达,兵力十分空虚,致使军心惶惶。面临如此危机,杨仪立即想诸葛谏言,魏军来势汹涌,可先迎敌,待新兵来后再行换班。杨仪认为众士兵定当以大局为重,但诸葛亮却反其道行之,言:“既有令在先,怎么能失信呢?况且,该离去的蜀兵,都已经准备回家了,他们的父母妻儿倚门而望,纵使有天大的劫难,决不留兵。”众军听说此事,颇受震撼,纷纷表示愿意留下迎战。遂蜀军各个奋勇杀敌,将远道而来未来得及休息的魏军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诸葛亮深知军令如山倒,此时军士归心似箭,倘若强行将士兵们留下,必将会对战事有很大影响,战则必败。反之令出必行,令士兵感其恩德,才能做到士气大增,人人效力,从而转危为安。对于现代社会秘书这一行业来说,诸葛亮所具备的忠于职守,诚信待人的优点是作为一名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秘书人员在领导身边工作,要办理许多重大机密的事务,必须要对组织、对领导高度负责、忠心耿耿。秘书工作者只要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去完善自己,无论过程怎样辛苦,总会取得在岗位上的成功。倘若秘书工作者在企业利益与诚信原则发生冲突时,仍旧“不作为”,消极的听之任之,积少成多,那么企业的诚信危机也将全面爆发,企业离破产也就不远了。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总之,诸葛亮作为“辅臣”的成功,今后对培养复合型、智能型新兴现代秘书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