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星雅
“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语言建设应该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这首先要求语言系统中本体研究充分发挥作用。其次,从顶层设计来讲,需要语言政策提供保障,最核心的就是语言人才的培养,包括培养通晓沿线国家语言的语言人才和为沿线国家培养精通汉语的人才。“一带一路”战略前景光明,这对语言建设既提出了新的挑战,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汉语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最独特而又有内涵的体现,深入了解沿线国家语言与汉语的联系,有利于指导教学,也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不久前位于中国海南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一带一路”和“开放”成为本届博鳌最为抢眼的关键词。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愿景”逐步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1]“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与此同时,要想巩固朋友圈,并把握好在朋友圈展示以及交流的机会,显而易见,“语言互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与发展前提。因为语言互通则是“五通”的基础,因为没有语言互通,政策难以沟通,也会影响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谈不上民心相通。[2]而若要“语言互通”紧随“五大愿景”开花结果,搞好语言建设则是滋养其的亟需养料。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老大哥”,在给予政策保护与贸易支持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推动汉语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更多国家的通用语言这一使命。
于个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可以穿透一个人的灵魂,语言建设可以影响每个人日常的交流。于国家,我们无疑要搞好语言规范,将国内语言交流问题搞清楚并予以解决,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要做好双方文化语言的交流与学习乃至熟习,达到“语言互通”。这些都使得语言建设要有高的水准与站位,有其实行的必要性。
一方面,搞好语言建设是一带一路政策“五通”得以良好实施、循环的沟通基础。如若忽略这一大板块,对于“设施联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而语言若无法互通,又何谈民心之间的相通呢?反之,协力搞好语言建设,不仅有利于“政策沟通”、“资金融通”,更是为“贸易畅通”助力。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标志之一,是民族乃至国家的特色象征。语言本身所蕴含的科学以及语言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容都博大精深,是人类重要的社会资源。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或软件建设内容的了解和习得过程。[3]国家的全方位发展,不只是眼观“硬件”,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且看美英两国在各方面使得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韩剧韩星盛行引起年轻人士的争相模仿以及韩语热……由此可知语言建设与国家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外,我国在语言建设方面已有些许成就。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4]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所出现的双方学生文化磨合交流障碍、小语种服务能力严重匮乏等问题,依然亟需解决。
在语言建设这条康庄大道上,“绊脚石”会影响我们前行。针对于语言存在的矛盾,只有我们认真对待、努力克服、加以清理,才能够为语言建设的顺利展开架桥铺路。
首先,刑福义先生提出的“普-古-方”大三角,说明普通话、古代汉语与方言作为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三个层面,两两之间存在着矛盾。方言与共同语有矛盾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从共时的维度而言,一方面,方言逐步向共同语靠拢,大量吸收共同语成分。另一方面,共同语也必须不断从方言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来充实丰富自己。那么对“有益成分”的界定标准需要明确。从历时维度而言,从古代汉语发到如今的普通话,一方面,语言发生了许多变化,如词汇上的语义的深化、语法上倒装的整体取消、语音上的“浊上归去、入派三声”等。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成分保存在了现代汉语中,如古语词、成语、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等等。从语言的发展角度看,这是一个进步,但对于何种意义上、多大程度上保留古代汉语中的适用成分,还有待商榷。
其次,还存在着口语与书面语的矛盾。如果书面语严重脱离口语,就会丧失生命力。如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后来因为严重脱离口语,变成僵化的形式,结果为新的书面语——白话文所取代。在语言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内国外,都存在此问题,但问题有差异。国内的偏远地区居民偏向于口语(方言),在教育困难的地方,写字识字成为主要障碍,书面语难于统一。国外的留学生口音虽有失标准,但相对而言对口语容易上手,对中国的汉字则是费劲功夫,有时效果并不好,对书面语也是无可适从。
再次,语言系统内还存在各分支系统之间的矛盾。语言各分支系统(语音、语法、词汇等)处于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平衡状态,当某一分支系统发生变化时,就可以导致相互间关系的调整,促使别的系统发生相应变化,比如现代呐喊与中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就与语音系统的变化(简化)有关,而大量的复合词与派生词的产生又促进了语法(词法)中的发展。(语音系统简化——复合词双音节——轻音、泛化、搭配——派生词。)
最后,除了语言本体的问题,也涉及到汉语的传播与教育。如今虽然孔子学院也在全球设立不少,但语言人才以及对外汉语教师往往匮乏且无法良好展开顺利教学。与此同时,受众的接受程度,如何能使得汉语学习对于国外人民更加轻松容易并且提起兴致,乐意探索,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与语言建设落到实处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针对于上述语言系统内的矛盾,应该加强语言本体建设。语言本身具有走向完善的趋势,我国语言研究学者应当抓住汉语语言内在特点与发展趋势及联系,从而引导汉语语言系统的良性发展与完善。
只有充分了解汉语的特点,才能根据其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对于汉语语法上究竟有何特点?根据洪堡特的语言结构分类,汉语属于孤立语。最通用的普通话以及部分方言,如苗语、状语,都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此外,它缺乏词形变化,根词与复合词多,派生词少;词序严格,不能随便更动,如祖国繁荣与繁荣祖国,次序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虚词作用很重要,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父亲的书”中,“的”这一虚词表示领属关系。此外还有语音上的有四声声调、词汇上的以复合构词法为主、文字上的形音义相结合。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与英语的比较而得出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授课时要紧紧抓住两种语言的对比点。
从汉语使用的“内部修缮”来讲,我们自己的新生代也要从小抓起,趁早规范。即我国内部也应加强对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与理解,解决地区语言与普通话之间语意转换堵塞问题。例如从教师这一职业入手,强制规范落实教师普通话规范与教学使用,确保对国内地区学生言传身教,做好普通话与教学当地语言之间的互通讲解,当然,这就对教师整体要求上了一层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而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5]
语言人才的建设,既分为国家层面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智库建设,又要要求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自我建设”。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语委应合作建立高校教师联动培训项目,定期举行模拟教学、课程指导等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系列活动。首都师范大学每年暑期都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师的公益培训,邀请国内知名院校教授来此培训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取得很好效果,值得各高校借鉴。
对外汉语教师人才的自我建设,同样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肩负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师,理应在理论储备上,对汉语的基本要素、语法及语法规则等烂熟于心;与此同时,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广阔的知识文化视野,涉猎领域也应多、宽、新;不仅仅要有丰富的基本知识,更应有系统知识,具备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立体教学,多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受众的汉语言文学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汉语歌曲,影片,中国传统技艺体验课等进行艺术熏陶,于生活与教学间搭起活性桥梁,寓学于乐,提升受众兴趣。在成绩方面不吝惜,让每位留学生都得到与自己的努力相适应、甚至偏高一些的成绩。通过这个方法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不失为一种良策。还需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活力的课堂学习氛围,使课堂学习既充满乐趣,增强趣味性,又能使留学生喜欢学、学得懂、学上瘾。让留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可以掌握国情文化与汉语,帮助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树立学习汉语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政策指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者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等。语言政策建设关乎整个国家语言建设的战略发展与前进走向。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语言都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5]。
目前我国的语言市场却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语言多元化、多语种、多层次的需求。我国语言教育存在的语种单一化、布局不平衡、外语人才缺乏等问题在“一带一路”经济热潮中必将阻碍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脚步。因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语言政策是“一带一路”顺利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升级语言学为一级学科,促进高校汉语教育的细化分类;加强语言智能的管理,启发言语思维,提升语言表达;重视语言的理论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学科发展,如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倡导“普-古-方”共时教学;完善语言人才科研评价体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补助待遇,让他们心无旁骛;冲击国内外人民对汉语的兴趣点倒逼自主学习等,均可成为未来语言政策的走向。
结语:“一带一路”战略倒逼语言发展建设,这是外在条件。内部因素是,语言系统自身存在诸多不对称关系,即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形式与内容的暂时统一。只有加强语言本体建设、语言人才培养建设和语言政策建设,语言才能在这种“矛盾——统一——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达到建设中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