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1)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初中部16常态6 王思涵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环绕在我们身边的是太多容易变幻的色彩。刺耳的汽笛声,匆匆的背影,无尽的欲望,我们的灵魂已然失去了很多……
近来,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沉思:日本文化厅决定将茶道、花道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呢?
试问,我们有几个人能如数家珍似的道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在这个光速运转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失去了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然;也没有了好多天等上一个问候,一杯茶里消磨整个黄昏的耐心;更不用说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怀。留下了的又是什么?有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各种追逐,在利益驱使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在这如同浪潮般飞快前行的世界,我们的内心也难以平静,恍若浮萍,无所归依。
我们不再享受一杯茶带来的放松与愉悦,体会不到中国画留白的深邃意味,丧失了苦练笔锋的耐心,失去了弹琴只为自娱的脱俗心境,遗忘了身穿汉服,在梳妆台前细细描摹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采……我突然意识到,正是由于缺少文化的支撑,我们的灵魂才会有所缺失。“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汉唐的余韵如同星辰的光芒直射入我的瞳孔,如同阳光抵达我的心灵,使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心灵有了归处。
轻抿一口茶,任微风将茶香吹拂;翻开一卷书,让墨香与纸香混合;倒出一壶酒,请酒香醉入心扉;拾几片贝壳,装点意识宫殿的陈设;弹上一曲,让作者谱写的心曲在屋内回荡……
当我们感受到这份久违的静谧时,那沉寂的,几乎被尘封的风韵,再度苏醒。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所谓守土有责,而这传统不正是我们无形的疆土吗?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典文化的传承:当余杭的纸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90后的刘伟学辞去职位,扛起了传承的这面大旗;为弘扬中国的国粹——京剧,石家庄啸声艺术团为市民免费演出近两百场……这种种的行为似在宣告:“文明生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我愿做余韵的守望者,守护住这灿烂的文明,哪怕“独守千秋纸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