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还未养成,若不加正确引导,则很容易使其养成错误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利用法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目前,我国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还面临很多问题,教学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让学生真正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行为。他们在课堂上不断为学生讲授与本课程考试相关的内容,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重点”,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内容所表达的某些含义。长期接受这种灌输式教育的初中生很难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学科,他们甚至认为只要记住老师讲的“考试重点”就够了,并不会自主思考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自己若是在生活中遇到了类似事情是否能用所学的方式去处理。他们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意识,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思考,很难产生自己的想法,就算遇到问题也几乎不会主动向老师求助,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的只是它的表层知识,而没有深刻领会到这门课程的含义。
1.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们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且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对课堂内容有疑问,以及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尽量采取符合初中生兴趣特征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2.深入分析、利用教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一直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其内容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留下来的,这些内容大多语言简洁且内涵丰富。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很少涉及深层次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因素。所以,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就要深入分析、利用教材,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不仅要讲解处理这类事件需要用到哪些法律知识和道德标准,还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在生活中是否还有与之相似的情况,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什么不足,这些不足可以造成哪些后果,等等。
3.创设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为繁杂,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上课可以不认真听,考试前认真背诵就可以了。教师若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类学科,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设置一些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的小游戏或者小对话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设置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恰当地看待、处理相关事件,完成情境中的游戏或对话。另外,教师应该先用基础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创设难度适中、知识点涵盖全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相似问题,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教学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新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高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