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2018-11-29 03:51林艺琳
文学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政博物馆

林艺琳

(作者介绍:林艺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思想先导、行动领队的重要使命,同时拓宽实施渠道成为新时代赋予其的新要求。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博物馆根植于高校的深厚土壤,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实施高校博物馆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博物馆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一.高校博物馆成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教育成为第一职能,为思政教育选址提出新契机

教育成为博物馆第一职能,为思政教育进馆提供新渠道。目前,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英国早在19世纪就开启了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关系,创建了“学校租借服务”,把“实物课程”计入教学课程计划。在美国,人们将博物馆视为所有机构中教育下一代的最值得信任和最客观的场所。[1]我国博物馆教育者正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思想。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学术科研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

场馆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资源。高校博物馆场特有的博览形象、直观的馆藏资源,情景化的教育环境为其扮演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角色提供了可行条件,通过展厅设计、布景,展品的陈列,讲解员的解说、仪态、神情、解说重点和顺序等方面引导观众获得参与感和代入感,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涤荡,领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善美”。

(二)可行性:为思想政治教育选址提供畅通渠道

主题丰富,多领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数量约近200多座,并在不断增加,其中60%的部属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2]涵盖历史、科学、艺术、工业等主题丰富的博物馆的建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模式。以最典型的红色博物馆为例,它是人们学习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树立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理想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场所。[3]科学博物馆主要以科技展品为载体,具有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见证物的作用,学生在馆内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中树立人文和科学精神。[4]

开放式管理和教育模式,调动观众积极性。目前,中国目前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高校博物馆已逐步对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士凭证开放或免费开放,极大地获得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主题展、文化沙龙等教育活动,为学生呈现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的第二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规则性知识,辅以现代化科技手段,营造出激发学生猎奇心和创新力的教育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博物馆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博物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有效支持

高校博物馆为思政教育提供实施场所。高校博物馆通常带有所在高校的文化烙印,在建筑景观、展厅布局、建设管理等软硬设施上都能体现大学兼容并包的优秀传统。高校博物馆带给高校教育最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便是,它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场所。

高校博物馆思政教育搭建宣传平台。高校博物馆在高校内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传播人文和科学知识,使得大学生获得德智体美教育[5];其次,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厚的文物资源和文化背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提供了长久的物质基础和稳固的突破口;最后,高校博物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博物而“博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博物馆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持中的不足之处

“第二课堂”运用不充分,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无人识”。现阶段,很多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业务、轻思想的现状,教育内容难以“进脑进心”。博物馆本身具备教育职能,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博物馆大多停留在收藏、陈展、接待等一些基础职能的开发,未能树立起延伸辅助理论教学的自主意识。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高校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专项经费欠缺,阻碍高校博物馆“走出去”发展战略步伐。高校博物馆为扩大影响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首要一步就是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而相应的经费支出加剧了高校博物馆的负担。资金支持与发展需要不匹配会更加造成文物收集的渠道不畅、馆内软硬件设施无法更新或维修、陈列形式单一,以上困境又会阻碍高校博物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思政”精神挖掘不充分,难以引起受众心灵“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博物馆应充分挥动立德树人的大旗,挖掘“思政”精神中的真善美,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根据自身的陈展领域给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教育,从实物陈展上升到上层建筑的大跨度思考是高校博物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借助高校博物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布景陈列、参观过程融入思想政治精神。在高校博物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高校博物教育者应借助博物馆的显性条件,即布景陈列和参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考如何使得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取思想政治精神中的“真善美”。学生在获得这些参观体验后提升思想觉悟、树立其审美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通过显性因素习得精神上的升华。

多样化服务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氛围。高校博物馆在考虑提供多样化服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大学生作为重要对象,定期开展人物、艺术、科技、军事等主题多样的讲座,通过人物的先进事迹或优秀品质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机制,积极与他馆合作举办临展借展等活动,满足大学生多样的参观学习需求。通过开发数据库、智能参观、文化沙龙等形式为大学生供自主参与校内教育的机会,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打造“第二课堂”,创造“精神家园”。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黄琛认为,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是两个以其独特的完全不同的体系,博物馆教育并非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当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在借助高校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突破课堂理论教学的桎梏,运用高校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者应该借助博物馆这样的外部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情境感,触发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通过真实的情景互动,多样的主题参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自觉和兴趣点,让大学生群体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馆—思”合作,创造“精神家园”。德国哲学家卡尔?贾斯帕斯在他的《大学理念》一书中提到:真正的大学必须有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建构,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在于将大学教育和自身文化、教育、科研等功能有机结合。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有所思考和质疑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获得自主解答疑惑的灵感,在反复多次的参观中,获得对思政课堂中产生的问题的升华,这样学生便在一个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为自身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结合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挖掘和利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趣味性和实践性内容,而作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环节中改革和创新,形成多方位、多渠道育人模式。

[1]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荣正通.试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与学生思想教育 [J].,博物馆研究,2013(2)。:3。0-35.

[3]刘彩霞.博物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常成.红色博物馆思政教育功能的探索[J].学习月刊,2015(16)

[5]邵泽义,陈彪,蒋华林,等.新形势下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J].理论观察,2008(6):92-95.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政博物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博物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露天博物馆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