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妍
(作者介绍:刘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及人才培养工作)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一项产业从某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它可以分为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产业的纵向转移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转移;横向转移是指空间上产业的移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产业从某区域向另外区域的转移,发生空间上的移动。我们常说的产业转移主要说的是横向转移。区域间产业转移推动了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转移的步伐。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与其他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同时,随着产业转移,劳动力的流动方向也在发生重大转变,作为劳动力主体的产业工人也从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倾向于到家乡附近就业。
产业转移意味着产业集聚,大批迁移企业发挥了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不同的产业聚集产生了大规模的经济效应,吸引周边大量人口的聚集并引领新需求的增长,需求刺激相关产业的迅速飞起,必定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对于产业工人数量有了很大的需求。
职业的发展随着企业升级对用人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注重的是综合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历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技能。企业更加注重既有一定学历又有实际工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综合素质,学历不能够完全反应人才的质量高低,只是一个标准而已,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力量。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许多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更多地流于形式。受到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不认可的压力,职业学校的招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扩大招生,迎合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向普通教育靠近,偏离了对"职业”的教育。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产业工人。
自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审批权下放地方后,就出现了一些地方审批不严现象,同时,一些院校为了扩大招生人数,盲目扩大专业规模使一些专业布点过多。这种专业结构的"同质化”现象抑制了专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发展也变为"无特色”办学。随着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步向第三产业倾斜,高职院校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更多设置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并且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适时调整。
随着职业院校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但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大量流失,使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仅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而且有些学科还有所下降。造成该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教师待遇较低。其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不易得到满足。这种问题得不到及时控制必定制约着职业院校发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人员稳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图2可见,标记前共有五个连通域,采用这种四连通域标记算法,可以把图像中所有的1都标记出来,分别形成不同的连通域,用1、2、3、13、14五个标号来代表不同的连通域,效果较好。
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普遍单一、浮于表面,合作模式缺乏长远合作规划。从收益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更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企业作为参与者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这种短期的功利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体系,而且投入大、收益小。
许多职业院校受场地、资金的限制,学生的实践场所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真正的实训。有的学校甚至在实践课中,设备严重缺少,真正的实践比例达不到50%。这种情况根本无法达到职业院校培养优秀产业工人的初衷。所以,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以行业和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无论从生产建设还是服务管理都优秀的高技能型产业工人。学校就需要应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适应行业和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同时还需要保证办学质量的稳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优秀的产业工人,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协调发展。
1.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岗位的要求以及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开发相关专业培养课程。通过不断改进课程设置、项目内容开发、组织实施教学等系列行为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2.开展新"学徒制”实践教学
现代开展"学徒制”的主要目的是企业提供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开展学徒制可以把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校学历教育紧密结合,达到产交、教的深度融合。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工学交替,实践中成才。现代学徒制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为企业配送优秀的产业工人打好了基础。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双师”队伍定期升级
教师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职业院校需要一支既有高学历又具高技能的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支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这支优秀队伍还需要定期升级。专业进修、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选派素质优良的教师到优秀的学校、企业进修提升,鼓励教师学历充电,确保这支队伍永葆青春。
职业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因素就是实训--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1.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科研
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参与到企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中,接受业务培训,这既有利于为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服务,也能够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企业中的技师帮助学校教师结合教学大纲规范技能操作,提高了实践教学时效性。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路线,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实习以外的又有一条有效实践平台。邀请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通过学校的资源优势为企业在人力资源、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宣传企业文化,传播企业精神,扩大企业影响力。通过这样的校企共建平台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去工作,只有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才能更大程度地投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3.阶梯状工学交替学习方式
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近几年多数采用的是"2+1”模式: 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两年的学校学习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辅;一年以企业实习为主,企业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为辅。在两年的学校学习中,实践课程时间较短,会出现放养状态,效果差。在两年的理论课学习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时间,如大一适当加入实训课程,大二增加比例,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大三全年进入企业实习。阶梯式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的做到边学边练,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对于高技术研发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作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需要认识到企业真正需求。面对这种形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就成为各个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产业转移,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职业院校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越来越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为企业培养优秀产业工人搭建更好的平台。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J].夏秀莉.职业教育 (下旬刊).2014(04)
[2]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赵进忠.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高职院校融合发展探析——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杨彦如,吕倩娜.职业.2017(02)
[4]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和对策 [J].林大专.中国卫生产业.2017(01)
[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思考[J].刘希.教育现代化.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