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抒情诗的媒介特征

2018-11-28 11:13张红霞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媒介诗歌音乐

张红霞

摘 要: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的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关键词:诗歌 媒介 音乐

诗是“精致的讲话”,是语言的超常结构。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与非诗语言的主要分界。音乐性,是中国古诗的优势,也是中国新诗的贫弱。音乐性贫弱,就会严重损害新诗的美质,从而减少新诗的读者群。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是其后欧洲各种新派理论的渊源。俄国形式主义者不满意别人将其理论概括为形式主义,而自称是“差异论”者,即,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探讨诗与非诗在语言、音韵、节奏、形式上的差异。可以看出,欧美新派理论同样十分看重诗的音乐性,把它看作是诗歌语言的首要特征。

中国古诗和音乐的关系从来密切。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楚辞》开始,乐府诗、绝句、律师、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王维的《阳关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诗一个从“以乐从诗”到“采诗入乐”到“倚声填词”的流变过程。中国古诗注重听觉,注意吟诵,注意格律,用心从诗质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诗行去捕捉诗语的音乐性。中国新诗在音乐性方面艺术实践和理论都不够理想,但总的趋势在走向对音乐性的看重。可以比较郭沫若和艾青的前后期作品以示体现。

新诗的音乐性包括内在音乐性和外在音乐性。内外音乐性的中心都是节奏。纯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诗是有节奏的语言,有语言的节奏。诗的韵式、段式是外在节奏的表现和加强外在节奏的手段。

一首抒情诗是一个多层面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诗的最深内蕴是哲学。深层结构的表面是意象,诗的真趣在于摆脱真相而达到意象。抒情诗的意象以内视语言、音乐语言为媒介。外在音乐美给诗歌语言造成阻碍与约束,正式因为如此,提高了诗歌语言的品味与魅力。音乐性是抒情诗的第一个媒介特征。

弹性是抒情诗的又一个媒介特征。诗的弹性包括词语弹性,句构弹性以及由语言创造的意象弹性。

弹性是诗对其他文学样式的明显优势,是诗的能量与生命的显示。弹性是一种模糊性。老子说过“妙在恍惚”。榭榛有“妙在含糊”之说。模糊不同于含糊,模糊是诗的独特的精确、精炼与精致,它是亦此亦彼,它是似此似彼,汉语语言的象形性、多义性和语法构建的宽松;人的语言与描述对象永远有一段距离;人对世界的审美把握的无可穷尽;这些都是弹性的来源。简言之,诗篇弹性的炉锤之妙,全在事物之间。情感之间,物我之间在语言上的联系与重叠。清代袁枚“诗含双层意,不求其佳必自佳”谈的就是这种联系与重叠。西方一些理论家如美国学者罗郁对诗的弹性也很看重:“东西方的所有诗人都对形式和语言的二重性表现出共同的兴趣”。

最常见的有四种联系与重叠。

1、这一意象与那一意象的联系与重叠。借助弹性语言,诗笺上的意象又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世界,那里有另一个或纷呈叠出的一群形象在等候。如艾青的《在智利的纸烟盒上》巧妙地让烟盒上的自由女神画像与美国纽约港那座自由女神像联系起来,重叠起来,诗人想告诉读者西方世界“自由”的真相与价值。象外有象,诗中“自由神”意象单纯又不单薄,透明而又不能一览无余,确定而又不确定,明晰而又模糊。“商标”,“广告”,“可买到”,“烟消云散”,弦外有音,字字都是无底深渊。全诗不离文字,不在文字,似此似彼,亦此亦彼,诗味浓郁。

2、具体与抽象的联系与重叠。诗是具象的抽象,抽象的具象。太重于具象就成绘画;太重于抽象就成音乐。其本身包含二重性;笔下具象,笔外抽象。诗人总是给抽象的感情以具象的依托,情隐景显,隐显交织就产生弹性。诗人总是让自己强烈的体验锋艺稍后退一步,以使技功有所作為,舍远言近,言近旨远,近远交织就产生弹性。

3、不同语法现象的联系与重叠。汉子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结构能力强;且语法简单不严密,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天生的诗歌语言。如一青年诗人的《北京时间》:清晨/拥挤的公共汽车/挤干了北京时间的水分,作者用两个不同词性的“挤”字上巧妙地联系重叠起来。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重叠了,北京风情与作者评价重叠了,诗句有了诗味。

4、这个词语与那个词音在语言上的联系与重叠。诗的弹性是一种创作现象。诗人的诗美体验和诗句总出现不对称性。错位给了诗摆脱文体局限的机会,也给诗带来弹性。

随意性,是抒情诗的第三个媒介特征。随意性是对散文语言秩序的主动性摆脱。中国新诗媒介的随意性,大量表现在虚实结合上,它往往由动词的独特搭配来实现。诗歌语言一般不屑理会散文的语言秩序,它在内视世界随意跳跃与歌唱,但“随意性”又可解释为“随”顺诗“意”。随意的后面,有诗人的苦心所在。

总而言之,抒情诗的媒介特征是:音乐性、弹性和随意性。任意选出一首优秀作品,几乎都很容易领悟到这三大特征。

参考文献:

[1] “属于别一世界”的诀别诗——小议《别了,哥哥》的非诗问题[J]. 汪剑钊. 江南(江南诗). 2014(05)

[2] 左翼诗歌在现代中国[J]. 毛翰. 中国图书评论. 2013(05)

[3] 从三维视野看政治抒情诗的“得”与“失”——以艾青为中心[J]. 杜雪琴.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0)

[4] 论殷夫诗歌的精神特质[J]. 李松岳. 文学评论. 2012(04)

猜你喜欢
媒介诗歌音乐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音乐
音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