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近几年,“全媒体”从一个离我们还很远的新鲜词汇,快速发展成为传媒界的强势新生力量,改变着人类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从最初的报纸、电视、电台等独立而传统的媒体传播手段,演变成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互补乃至互溶。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美术编辑,承担着报纸的版面设计、美化和包装工作。而在如今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年代,作为“纸”质媒体的报纸,正受到来自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如果我们还是将自己的工作性质仅仅定位在报纸的版式美化等平面的设计制作上,而不尝试与网络媒体互溶,那几乎等同于慢性自杀。那么,传统的纸媒美术编辑,在全媒体时代应该如何转型呢?
一、加强自身学习
近几年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自媒体特征,适应了新生代人群的精神需求,而日益冲击着传统媒体。读者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媒介间关系的融合,决定了媒体单一介质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纸媒的美术编辑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需要更新理念,对形式和内容、视觉和内容的关系进行再认识,才能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新闻美术的传播功能。
全媒体时代美术编辑的日常工作不仅仅只是包装报纸,还有各种网络媒体产品,可视化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实际上也是多种手段报道新闻的媒体形态。只要是有利于产品最终的体现,都可以吸收融合进来。近两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可能摆在我们面前,很多东西都值得花时间去学习和探索。因为可视化手段也在不断的增多,技术也越来越多。对于媒体而言,一切跟视觉有关的形态,都应该包括在可视化概念范畴内。曾经我们对可视化的理解只停留在图表,这显然不适用于今天的媒体发展进程了,所有的视频形态、页面形态都应该包括在内。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精通平面媒体的设计包装等外,更需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动画和视频的学习制作,才能实现媒体间的互溶。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飞腾、PS、草图等平面软件以外,还要学习AE、premiere等视频软件。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技术创造出多维的立体影像,针对传统纸媒的静态图片,和网络媒体的动态图片,在全面考虑视觉传达的基础上,展开个性化设计。
二、强化全媒体意识
作为报纸美术编辑,长期以来都是服务于新闻,制作新闻美术,新闻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媒体的融合,两者的互动关系将更加交融和增强。新闻运用美术手段来调动受众的视觉注意力和想象力,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读文、看图、辩声、观影、互动”的全媒体时代,传播介质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全面了解不同的新闻介质属性,才能针对不同的传媒介质,设计出适宜的美术表达形式。比如同一个视频,虽然可以在包装设计上相同,但是放在电脑和手机两个不同的介质上,两者适合的分辨率也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强化全媒体意识,就是要求美术编辑能结合发布介质的特征,创造出一套适合的包装方案。说来也惭愧,一年前做晚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同事找到我,说有一张图需要发布在公众号,请我帮忙制作,当时我却连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需要的图片尺寸以及分辨率都不清楚。如果纸媒的美术编辑长期都如此故步自封,试问又如何能实现媒体间的互溶呢?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其他传媒介质的属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局。
三、加强报纸可视化
强化全媒体意识,并不是让美术编辑不再重视传统纸媒的包装,而是需要在增强自身对其他媒体包装学习的同时,把所学的技巧更好的运用在报纸的可视化发展上。
如今,随着人们对快速阅读的需求,仅仅用新聞图片来呈现新闻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一些相对复杂的时政新闻的解读、突发性事件的调查、服务类信息的说明及一些社会事件的深度解剖与分析,新闻图片也难以一步到位地表达清楚,仅用文字又难抓“眼球”,并且显得落后死板。例如前两年晚报在南大梁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的报道中,如果单纯的用文字和新闻图片来表述,文字繁琐不说,读者也会觉得枯燥无谓,一篇文章读完也可能并不会对讲述的内容有多深刻的理解,后来我们在对新闻的包装过程中采用了手绘制图,将经过的站点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的呈现在报纸上,读者阅读起来不但节省阅读时间,而且新闻内容也浅显易懂。还有在两会的报道中,对政府工作报道的解读我们也采取了制作图表的表现手法,都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并且所制作的图表也通过南充新闻网及晚报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一些新闻还可以通过报纸二维码扫描,在微信上进行二次“可视化”传播,读者可以参与互动,且由于手机界面便于呈现,可视化新闻在客户端上更易表现出色。由此可见,将新闻转化成图像与图形的结合来呈现,即使是复杂甚至枯燥的新闻也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且可实现纸媒端、电脑端、移动端三端的统一同时发布。
全媒体时代挑战多、机遇更多,我们的创新思维越广,我们事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媒介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媒体功能趋同或合一,而是内容、平台、技术、人才的共融互通。美术编辑必须更新理念,在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及受众对新闻类型的关注度外,更需要提升传播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在新闻美术表现的趣味性上下功夫。力求实现由平面向视频、由二维向多维、由静态向运动、由线条色彩向声画兼备、由被动接受向互动参与的全方位融合、转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