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乐嫣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现在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所有人都已形成共识,人才是撬动所有资源的首要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决定性资源。无锡高新区作为无锡乃至苏南地区的技术高地,人才是它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本文以无锡高新区为例,充分分析其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促进高新区的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无锡高新区;人才发展;对策
无锡国家高新区作为无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利用外资的主阵地,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在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一个地区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总体来看,未来五年仍是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面对打造“两区三高地”的发展定位和实现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高于苏南主要开发区平均水平、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实现综合竞争力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显著提升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如何吸引、留住优秀的产业化、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无锡高新区人才现状
无锡高新区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在“引才、留才、用才、塑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园区通过主动出击,派出团队到外省市乃至国外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对接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商业体、医疗机构等综合性生活配套设施,营造出良好的人才生态。近年来,园区人才优先战略加快布局,人才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人才驱动创新逐步凸显,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充分发挥了人才在各项事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人才招引工作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2018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园区引进各类人才5000人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274人,高技能人才942人。新入选3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41名入围江苏省科技企业家,3位2017年第二批无锡市新兴产业创业领军人才、8位无锡市产业升级创新领军人才、1位入选无锡杰出本土人才、6家“无锡市外国专家工作室”、4名“无锡友谊奖”外国专家、1名“江苏省企业首席师”、2名“无锡市企业首席技师”。此外,在201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本创新论坛上,无锡高新区获得“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创新示范区”称号,同时被授予“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中国高新区国际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项目管理办公室(高新区)工作站”,这两块牌子的取得是对无锡高新区这些年来人才工作的肯定和期许。
随着无锡高新区向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道路上继续发力,目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人才短板依然将会是制约园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
二、无锡高新区人才发展SWOT分析
1.优势
无锡高新区着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含量的新产业,推进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过二十六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一定优势,对人才招引带来较大吸引力。
一是产业优势。无锡高新区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集聚了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海太半导体等知名企业,2018年上半年总投资达100亿美元的华虹项目的落户,更将带来大量前沿的芯片设计企业,壮大无锡高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能力。无锡高新区也是第一个把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区,截至2017年12月份,全区物联网科技型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达到1000多家,智能传感器、智能识别、云计算与大数据等物联网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带动微纳元器件、智能可穿戴设别、软件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互联网广告等关联产业迅速崛起。临空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也较为良好。
二是区位优势。无锡整体交通设施的战略部署为高新区构建了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为其更好更快融入苏南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不断发展使高新区成为区域重要人流、物流集散地,南太湖高速公路建设将更便利实现高新区与环太湖城市的沟通,地铁三号线建设进一步加强了高新区与无锡其它城区的联系。同时,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加强国际化生活资源配套,注重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较为宜居的生活环境。
三是政策优势。为推动园区产业的发展,招引更多的产业人才,园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实施办法》,该政策有效集聚了海内外各类人才700余名,引育了一批在细分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的企业;针对传统优势产业,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实施办法》高学历、高职称、高薪酬、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薪酬补贴、购房补贴、培训补贴,几年来引进和培养了各类紧缺人才4500名;2018年上半年发布的《关于实施“飞凤人才计划”的意见》更是给顶尖人才团队提供最高1个亿的综合扶持经费。此外,对于不同领域、级别的团队、专家等,高新区也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2.不足
2017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显示无锡虽然超越天津、长沙,位列总榜第13名,但其现有人力资源存在缺口,特别是高级人才指数较之于北京、南京、武汉、重庆、苏州还有较大差距。虽然高新區已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从周边地区及人才互补地区广纳贤才,但受无锡高校资源缺乏的历史原因影响,园区本土人才培养能力欠缺。江南大学人才培养与园区产业匹配度不高;东南大学无锡分校虽在园区,但大学生流失情况严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无锡分校刚新建,暂时不具备人才输送功能。要想实现现代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新高地的宏观目标,产业适用性人才是基础,高层次领军人才是关键,这些人才需要大量的积蓄,而这正是其发展的软肋。
3.机遇
当今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中国第一次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其实质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碳排放的脱钩。为此,国家发展战略将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实施“中国制造2025”。值得庆幸的是无锡高新区也抓住了这个历史性发展机遇,早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就启动了国际化人才企业的引进、扶持,主要集聚在微纳传感、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初具規模和社会影响力,这为新兴产业人才的招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2018世界物联网博览会9月将在锡召开,重点展示一年来全球物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新运用。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重要区域的高新区将在此次大会精彩亮相,这将为园区未来在AI领域的发展做好宣传,提升园区知名度。
4.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有近30座城市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始“抢人”,人才争夺战全面打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转换使得劳动力越来越重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人口越来越短缺,区域竞争政策的调整使得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使得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截至2017年3月数据显示,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57家之多,虽然各开发区因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在人才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科研创新型领军人才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这一事实表明,其争夺的人力资本更多是相似的。这无疑给无锡高新区人才发展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无锡高新区人才发展对策研究
无锡高新区的人才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满足物联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才的配套服务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入园工作,同时要加强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育培养,努力促进高新区的稳定、快速发展。
1.建立多路径引才育才渠道,满足人才总量需求
在市场推动无法保证人才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建议运用大数据精准聚才引才,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人才云平台,匹配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双方需求,实现精准推送;另外,打通与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产业发展定位相似地区的大数据人才引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针对无锡高校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加强园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打通人才育成通道,如南京、合肥区位接近无锡,高校资源丰富,可以作为重点引进的区域。提高园区企业为主体的引才地位,改变目前人才引进政府主导的局面,深度实施企业投入,政府补贴的引才形式,支持企业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引进行业顶尖人才。
2.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建立高效的人才发展机制
围绕“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无锡高新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以能否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直接影响了园区在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步伐。要继续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加强与国家海外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入园,有效提升园区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含量。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接到新兴产业项目。制定紧缺人才认定扶持办法,定期发布现代产业紧缺人才目录,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人才项目的全面合作。确保领军人才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扩大园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资金投入,改变拨款这种直接财政支持形式,改为投资、贷款等杠杆撬动帮扶机制。
3.打造人力资源“大生态”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引才不易,留才更难。要营造发展“大生态”环境,通过舆论、政策、服务等手段,营造开放、务实、高效、创新的园区文化,通过企业家俱乐部、健康场所等团体活动场所搭建多维的沟通渠道,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融合设计打造高端的园区品质,营造留才厚才的生活环境,爱才敬才的文化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无锡高新区既乐居、又乐业。要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紧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清晰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人力资源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自身投入,注册和使用自有商标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品牌。要探索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加快建立来去自由、便利高效的国际人才制度环境,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从政策性开放向体制性开放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学用.无锡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9)
[2] 阚中华,陈跃.淮安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2013(2))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