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训练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分析

2018-11-28 11:26崔思思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9期

崔思思

【摘 要】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患有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规范医学验光配镜,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视觉训练,并对两组患者近视发展控制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视觉训练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患者采取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控制患者近视的发展程度,从而让近视的增长得到明显的减少,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视觉训练;控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2

伴随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电子产品使用年轻化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临床医学人员讨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眼调节各因素和眼屈光不正相关的各种问题。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近视眼发生以及发展当中存在近视调节滞后,也就是说大多数近视青少年存在调节滞后。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视觉训练,可以对患者的近视发展程度进行明显控制[1]。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视觉训练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患有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为9岁-14岁,平均年龄(11.7±3.1)岁,等效球镜-2.3-5.3D,平均为(-6.04±1.46)D;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范围为9岁-15岁,平均年龄(11.9±2.8)岁,等效球镜-2.4-5.2D,平均为(-6.01±1.42)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规范医学验光配镜,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视觉训练。视觉训练主要包括:在40㎝的位置防止视力卡,准备±2.00D的双面镜。把±2.00D的双面镜放在患者眼前,并进行快速翻转,要求患者必须看清楚视力卡上的字母,并且按照字母卡上面1号到40号的顺序依次大声读出每一个字母。对±2.00D的双面镜进行反复的翻转,最好是尽快的跟随镜片翻转的速度,并且要至始至终让阅读物字体保持清晰。对患者进行单眼和双眼的训练,每天训练的次数为1-2次,每次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15分钟。一直训练到反应时间不低于1周期/3秒,也就是说,每分钟翻转20周期,双眼的差别要在2周期以下。将远用大字母表固定在三米位置,并且手持近用小字母表放在患者双眼之前40cm处。让患者注视小字母表的第一行,并且必须要清晰依次的读出每一个字母,然后一边朗读一边将小字母表逐渐拉近直到模糊为止,之后再转移到2.5厘米处并一直保持这一距离。然后对字母当中的第二行的每一个字母进行交替阅读,在阅读完第二行字母之后,可以把小字母表重新移回到40厘米的位置[2]。

1.3 评定标准 对照组患者采取规范医学验光配镜,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视觉训练,并对两组患者近视发展控制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将采取SPSS20.0软件来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78±0.23)D、(0.91±0.67)D、(0.79±0.37)D;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52±0.13)D、(0.54±0.41)D、(0.34±0.22)D。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调节是睫状肌肌肉的运动所带动的,肌肉速度、幅度以及力量都是可以锻炼的。因此可以采用视觉训练对睫状肌进行锻炼,这样才能让睫状肌血液的供应维持稳定,才能让睫状肌的运动速度、幅度和力量得到明显增加,让其调节幅度与灵活度得到明显增加,最终让调节之后得到明显减少。本文研究顯示: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78±0.23)D、(0.91±0.67)D、(0.79±0.37)D;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52±0.13)D、(0.54±0.41)D、(0.34±0.22)D。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以及调节滞后量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患者采取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控制患者近视的发展程度,从而让近视的增长得到明显的减少,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吕银月.视觉训练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9(27):548-549.

岳辉.视觉训练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3(2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