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波 王岩
摘 要:林业资源调查工作是林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內容,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林业资源调查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发展,那么由于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对于森林资源信息的需求也开始更加的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遥感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作用也开始越来越大。由于目前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加方便对于环境复杂地区的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本文即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效解决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问题。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技术;林业资源调查;林业资源监测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56
1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简析
相较于传统的卫星遥感监测方式,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继续拧应急飞行,对于各种环境突发事件,能够不需要飞行员驾驶,就能够直接通过地面遥控,就能对高危目标区域进行航拍 ,并实时监测灾害区域的实际情况。并向相关人员及时反馈灾害地区的实际实际扩散情况,采集空气质量变化的样本,这也为后期的人员调查和抢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其机动较为灵活,由于无人机本身的特性,其能够不受飞行环境的影响,同时对于飞行的场地要求也相对较低,其能够最快的完成各种航拍任务。另外遥感影响也较为清晰,由于无人机航拍可以实现低空飞行,这就表示其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能够大大提升影像的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技术相较于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不仅购买成本相对较低,其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也相对较低。
2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
2.1 在林木调查规范中应用
在传统的林业资源调查过程中,对于林地种类、树种和蓄积量的界定,还有对于营造林的核查等方面的调查,都要以人作为整个调查的主体,并安排相应的调查对象进行实地勘察[2]。那么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直接通过搭载高光谱成像仪,对目标区域进行灵活的、高清的调查,并提供各种所需的遥感影像信息,真正为林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直接利用微型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平台还有小型定位传感器,对林地的变化进行有效检测,还能够以无人机的航拍影像为基础,有效融合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一个新的林业资源调查系统,这样就能够快速、精确的提取各种航拍影像信息,真正实现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
2.2 能够提取林地生物量信息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还能够直接利用其拍摄树冠遥感影像,测算整个林区的林地生物量信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能够估算林区的单木生物量,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法,直接从遥感图像中来提取单木树冠的面积。并结合实际测量的胸径建立树冠面积、胸径模型,并借助胸径、树干生物量的经验方程和树干面积,来估算树干生物量,这就是利用无人机遥感信息推算森林生物量。传统的卫星影像可以估算大范围内的森林生物量信息,但由于其影像的分辨率相对较低,通常无法保证最终估算数据的精确度,而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来估算森林生物量,可以凭借其影像较高的分辨率,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森林生物量信息进行准确的反演。
2.3 能够监测林地病虫害
尽管近年来我国林业资源得到了大面积的拓展,但我国林地资源生态系统还是较为薄弱,而病虫害作为威胁林木健康生长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加强对于林地病虫害的监测力度。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就能够让大范围的监测森林病虫害问题成为轻而易举,能够直接搭载可见光相机等设备,对目标区域的松线虫或者其他病虫害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 。比如可以搭载多波段成像传感器的低空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来对柑橘黄龙病进行研究,通过对530~900nm波段的数据和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够对树木的黄龙病进行准确辨识,其在辨识病虫害之后,还能够直接挂载农药喷雾器,对树木进行及时的防治。
2.4 能够进行森林消防监测
森林火灾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传统的林地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仅防范工作相对较难,其救援工作就更加困难,因此森林火灾和其他的自然灾害相比,可以说,森林火灾对于林地资源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那么在森林资源消防监测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无人机灵活、快速、方便等多种优势,对一些较大范围的人为用火区进行实时监控,并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能够进行及时的上报处理,这也能够更有利于控制森林火灾情况。通常林业防火无人机主要都以飞行器为平台,通过搭载红外成像仪或者其他设备,对一些重点林火区进行动态性的检测,同时还能对以后的现场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更有利于林地资源的管理和恢复。
相较于传统的林地资源控制和监测方法,无人机遥感技术结合了传统检测方式的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拓展,同时还有着灵活、成本较低等多种优势,这非常适合林业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路宽,佘振维,王圣先.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34):355-356.